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八)太液秋风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八)太液秋风



太液秋风在西城区中南海里,南至蜈蚣桥,北至金鳌玉栋桥,是中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液秋风指太液池秋天景色。太液池即为北京城内北海、中海和南海的统称,也叫西苑,别名西华潭,是金代离宫。在今天的中南海即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乾隆十六年(1751)亲笔手书“太液秋风”横碑,立在水云榭亭内。在碑身背面,即朝东的一面题诗,形成春与秋之互应,以此与琼华岛上的“琼岛春阴”呼应。而且太液池上有岛屿,周围还有许多建筑,成为能够进去的人们游赏之地。是“燕京八景”之一。这就是太液秋风的由来。
而水云榭作为中海湖中凉亭特别引人注目,其亭亭玉立,云光倒映,优姿宛在,碧带环绕,翠盖丹英,犹如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风景如画。秋色美景,若天上人间。
《燕京八景图》中记述: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元代,以万宁宫为中心另建大都城,并把万宁宫区的胡泊定为它的太液池和西苑,在西苑内重设琼华岛,太液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明代,北京基本上沿元大都旧制,把西苑列为禁苑,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中海与北海,将“太液秋风”景观,附会在皇城以内的太液池上,改名“太液晴波”。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太液池“有仪天殿,中架长桥,以通往来,又有土台,松桧苍然,天气清明,日月滉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
清代,乾隆最初写的燕山八景诗,把“太液晴波”又改为“太液秋风”,诗中描写道:“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荷风晚送残香气,竹露凉敲绿玉声。翠合三山连阆苑,波涵一镜俨蓬瀛。由来禁籞林泉好,行乐还同万物情”。乾隆十六年(1751)在“太液秋风”碑背面有诗为:“微见商飔苹末生,镜栏玉蝀影中横。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爽入金行闾阖表,波连瑶渚趯台瀛。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昔情”。
中海的水云榭这座水中的凉亭,环境确是美妙,云光倒映,小亭宛在,好像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真是人间洞天水国。清朱彝尊《早秋水云榭》诗曰:“残暑秋逾炽,凉风午乍催。微波莲叶卷,新雨豆花开。宛转通桥影,清冷傍水隈。夕阳山更好,金碧涌楼台。”水云榭云光映水,碧带环绕,翠盖丹英,风景如画,仍不失为园林美景。
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后开;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后来乾隆皇帝也附合诗一首:“后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后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坐席生烟后,石栏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郎朗秋日,在水云榭上静观秋风微动太液池水,波光鳞鳞,真是一种享受。
太液秋风又称太液睛波。古燕京八景之一。指今北海、中海、南海。古时这三处统称太液池,汇玉泉山之水而成,池上横跨金鳌玉栏桥,即今北海前门西边玉带桥。水中有瀛台、桥北为北海,桥南为中海,瀛台为南海。每当秋风乍起,太液池水波光粼粼。不禁牵起历代文人墨客的雅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