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我们一起欣赏回味胡文炜老师的佳作:寻访急水弄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让我们一起欣赏回味胡文炜老师的佳作:寻访急水弄 作者: 幸福心态好

让我们一起欣赏回味胡文炜老师的佳作:
寻访急水弄
2009-03-15
急水弄的水相对平静,船只稀少。
相信事在人为,但愿“柯水流金”的商业氛围再现!
寻访急水弄
急水弄不是街巷里弄的弄,而是一条河。把河称之为弄大约也可收入“无双谱”了,其原因实际上也简单,因为这条河长不足半里,宽不过十米,河的两岸是密匝匝的街面房子,房子与河岸相距无非三米,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长长的弄堂。
急水弄南接柯水,嘉庆《山阴县志》记:“柯水,山阴二十里”,“柯山下有柯水”。霪雨初霁,站在“弄”南端的柯亭桥远眺,柯山青翠如屏,其后,会稽山脉峰峦起伏绵延,柯水从柯山边缓缓下泄,将近柯亭桥处河面宽达百多米,至急水弄口,水流被骤然约束,陡地形成一道急流。急水弄将小镇分成东西两半,而四座石桥又把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弄的北端与绍萧运河相通,弄口东行十步,便是两侧长满青藤的融光桥。
如此一条不大的“弄”,当年曾是上至山头下到海头,方圆数十里地的货物集散处,两岸竹器店、杂货铺、酒肆茶楼、客栈商号,一家挨着一家。天还未破晓,吆呼喧闹声已经响起,上百条赶市的船只汇入“弄”内。清晨,岸边摆满了鸡笼鹅篰、笋筐菜担,满船的鲜鱼红菱干脆在船中交易。戴毡帽的农夫、携孩子的少妇、赤脚的少年、白发的老妪……人群就象水流一样在岸上缓缓流动。直到下午二三点钟,赶集的人群和船只才渐渐散尽,河边人家将门前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急水弄又回到了一天中的平静时刻,唯有河水依然一息不停地流动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急水弄不知从哪一年起,无论夏天冬天晴天雨天,天天如此:河水流不尽,物资流不尽,人群流不尽。急水弄的水是急的又是缓的,多少年了,急水弄仿佛始终没有变化,年年如此:物资聚散、人群聚散、河水流淌,真是“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是急水弄那温柔如轻风的波纹却象刻刀一般,把波纹刻在河埠上、桥墩上,刻在红颜少女的脸上。临河的酒肆茶楼里总有人在回忆过去,谈论往事,门口做针线的女人叹息眼睛花了,头发白了,挡也挡不住。急水弄的水是缓的又是急的,不知不觉中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一切都是似曾相识,一切又都在匆匆流逝。
1981年,当时影响很大的《人民画报》以整整二版的篇幅介绍“柯桥小镇”,刊出数帧摄自急水弄的照片。此后过不多久,急水弄的那边建起了一幢幢气派的高楼,一片片新楼组成了一座新城,手拉车、三轮车、货车、轿车、公交车、招手车相继开进城里,急水弄里的船只逐渐稀少,岸边人家走了一些人,也留下一些人。如今你如果登上架在急水弄上的石桥,虽然偶尔可觅到几艘载客的乌篷小舟,却再也见不到一条运载货物的或叫卖鱼虾的木船了,或许从岸边歪斜的青石板上还能猜想当年的喧闹景象。急水弄已送走了一个历史,昔日的辉煌转移了,就转移到近在咫尺的那一边,只有河水依然从青翠的柯山下缓缓淌来,向运河急急流去,不舍昼夜。
急水弄昔日的景象当然不会重见,然而急水弄毕竟有过一段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它正以当年一河两街四座桥的格局,期待着人们前来游览、寻觅、探索。急水弄,一个奇特的名称。
谢谢胡文炜老师!
我专门去我们俗称的“上市头洋桥头”
拍摄现场实景照片,为本文配图。
谨献与亲朋好友们分享。
让我们一起欣赏急水弄之南的铁路公路桥
我专门去我们俗称的“ 急水弄 ”之南
拍摄现场实景照片,为本文配图。
谨献与亲朋好友们分享。
让我们一起欣赏急水弄上的桥

急水弄的水相对平静,船只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