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四一)后桑峪天主教堂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后桑峪天主教堂在门头沟区斋堂镇后桑峪村。是北京地区所存历史最久的教堂。元代时已有外国传教士于此行医、传教,当时传教所仅为一间民房。元统二年(1334)建教堂两间,名为耶稣圣心堂,堂内有石狮狗一对,雌雄各一,其中雌狮狗身上刻有“镇宅吉利、怀林得意”的字样,现存文物局。元世祖曾亲观弥撒。明嘉靖十年(1531)修建大教堂,长16.6米,宽10米。大门上方匾额题有“万有真源”四字。
桑峪村是个全村都信奉天主教的村子,在北京周边不多见的。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在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条沟壑相连,三沟之水相汇为一而得名。明朝后期,村里桑树茂密、郁郁葱葱,桑林包围全村。桑椹成熟时,紫红的桑椹遍布村谷,食之不尽,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
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后桑峪出现了天主教堂。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为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1979年,两村合一,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教堂又向东侧扩建为九开间,面阔30米,进深10米。可容纳400余人。大门内的屏风上有一块匾,上书“博爱为怀”。教堂外用青砖包砌,内衬以石墙,高7米余,南墙辟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拱落地大窗,堂顶有白色尖塔。教堂内东部为祭台,西部为音乐楼,顶部为穹隆顶。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在髽髻山阻击侵华日军进攻时,曾将指挥部设于教堂内。1939年教堂遭日军破坏。文革时期被毁。1989年重修。1993年石惠文神父带领教友修复圣母山。1997年重修圣堂,新建钟楼高21米。1999年重建并增修祭台。
现在在桑峪村可以看到的这座教堂是1988年重建的,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外部建筑给人庄严肃穆、神圣高洁之感。
百年风雨过去,后桑峪天主教堂,安静地座落于京西大山深处。它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仍保留着布满青苔的古老院落,斑驳的墙体,雕梁画栋的廊檐。四面群山环抱,周围房舍蔟拥,高高的十字耸立在村中,沐浴着宗教的平和与宁静。时至今日,冬日的暖阳缓缓洒下,当人们徜徉在这一古老的村巷之中,仍可以领略人类古文明的久远,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美,异域天主教文化的浓郁,我们仿佛正在穿越时空隧道,向历史的更深处漫溯……
当你走款款地走在这个村落,仔细端详一条条古长而又苍桑的街巷,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百年老屋,穿过长长的巷道,推门而入走进教堂,弥撒时节已过,没有信徒,堂内只有冬阳透过窗户照在空静的大堂,桌上还摆放着信徒的圣经。仿佛时间在这里放缓了步子,阳光与空气都充满了寂静。绕过教堂,拾级而上,站在圣母山上,俯瞰山间的后桑峪村,屋顶残雪片片,教堂高耸,远山朦胧。高远寂静的天空,只有苍鹰在飞翔。
开放日的时候,步入教堂时,映入眼帘的是教友们在虔诚地诵读经文,案头的一本本经书和唱诗书都因为常年的翻阅而已经有些破旧磨损。那一刻,体味宗教文化在这古老的小村庄得以传承,无疑是一个奇迹。
在唱圣歌的袅袅回音中走出教堂,绕到教堂后面的小山,环山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慈祥的圣母与美丽的花环,这儿就是建于1902年的“露德圣母山”。到了1993年4月,这个有些破败的圣母山得到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石砌甬道盘转曲折,意味着通往天堂之路的艰辛,在甬道上下方的起止点各立有一块圣训碑。路上沿途有十四个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十四难。山上还有圣母的塑像。如果你是虔诚的信徒,站在这里,可以默默祈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