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三四)夕照寺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四)夕照寺
夕照寺在东城区夕照寺街19号,夕照寺中街北边,夕照寺街西边。在夕照寺街和夕照寺中街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如果在夕照寺街则要进金台食府,从饭店里面穿行;如果在夕照寺中街则要进夕照寺中街15号院的1号楼和2号楼中间的门。庙的山门也在这个门的南边,但是不开。山门旁边有一座铜、像和一口铜钟,是本世纪初新建的,没有历史价值。1989年夕照寺被列为崇文区现在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金台夕照会馆前挂着四个红灯笼的玻璃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大影壁。背面有“重修夕照寺颂”的长句。从南侧小道向南就是夕照寺了。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各种史料看,夕照寺可能始建于元末或明朝的前期正统、景泰年间,为西山浙僧分院,爱国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曾多次到过此寺。当时夕照寺已成规模。于谦去寺时,寺内高僧普朗还请于谦为其师古拙俊禅师所画《中塔图》题诗。题诗墨迹后收在清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石渠宝帖》三十八卷中。夕照寺在明清时,多有文人墨客前去诗词书画。寺名“夕照”取自燕京八景里的金台夕照。据赵吉士育婴堂碑记云:夕照寺清代顺治初已毁,仅存屋一楹,雍正年间文觉禅师元信退居于此,将殿宇整修一新。
夕照寺内最负盛名的就是大悲殿的壁画了。大悲殿西壁为大兴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东壁是画家陈菘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画的《古松图》。陈菘字寿山,是天长人,游楚不遇,入都卖画为生,其画多具匠心。他为夕照寺所画的夕照古松图,离奇天骄,苍翠浓郁,观画如入苍松之海。
当年京师右安门弘善寺静观堂有陈香泉禹之鼎两君的壁画,观者如云。夕照寺恒吉法师十分欣慕,就请求陈寿山为夕照寺画古松,王安昆书赋。陈寿山作画时已年近八旬,乾隆四十年(1755)六月九,时值盛夏,寿山解衣裸体,连饮三杯,然后作画,一气呵成。作画时,天下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庭水积尺余深,雨霁而画毕。寿山画笔,黑阴森森,满堂风雨,香客寺僧观之,心目清凉。安昆笔势挺秀,飘飘似有仙风道骨之气,与寿山之古松图并传不朽。
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图》,东壁为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书画双壁,是夕照寺的文物珍宝。《古松图》和《高松赋》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
夕照寺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嘉庆三年蓄款重修,占地约二十余亩,殿房共一百零八间。坐北朝南,由山门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方丈院、后院、砖塔、停灵房等组成。山门殿上有石额,题“古迹夕照寺”。现存大殿两座,前殿三间,后殿为大悲殿。
寺院宏大,殿宇繁多。中路有山门殿,山门前曾有一大红影壁。在太阳夕照时,大红影壁闪闪发出红光,所以寺得名为夕照寺。夕照寺自古就有“夕阳西照夕照寺”之句。山门殿内左供蔡伦,右供关羽,后和其他寺庙一样供持杵韦驮。而夕照寺供蔡伦这在别的寺庙却少见,或绝无仅有。
蔡伦是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人,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寺内供蔡伦是否和寺内的高僧喜欢书画有关,不得而知。
山门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前后有廊厦。内供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燃灯佛,右为弥勒佛,两旁站立十八罗汉。大悲殿面阔五间,内主供站立的千手观音。每层大殿的东西都有配殿。东西两路的厢房各为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原来植有海棠、丁香、翠竹等。寺的后院松林中有高僧们长眠的塔林。寺周围还有属于寺院的田地。在清雍正十年(1732),又有高僧文觉禅师复修寺庙。以后历经沧桑,逐渐荒废,到民国时仅存两层大殿。该寺的山门前多有古槐,现山门西仍有二古槐。古时寺内多植古松,并以古松著称,现已无存。
说到夕照寺,就不能不提起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古刹夕照寺、学府金台书院等,都和金台夕照有关。复建夕照寺并名为金台夕照会馆,就强差人意了。地铁10号线的金台夕照站和夕照寺相距甚远。
2002年,在京广大厦西南建设财富中心大厦。挖地基时,发现一块巨石,原来是石碑。文物专家们扫净碑面上的泥土,露出了乾隆题写的“金台夕照”四个大字,揭开了几十年来的重大考古之谜。朝阳区政府同建设方商定在此将出土的乾隆御制碑重新竖立起来。恢复金台夕照景观,这里和夕照寺街的金台夕照会馆并不临近!如果说外地人不知道还情有可原,当地政府就不应该不知道了吧?也许政府里面起决定作用的人就是外地人,稀里糊涂的就这么办了,反正也没几个懂历史的人,怕什么?
如今重建的夕照寺不仅壁画传神,而且景色更为清胜。东院有挹翠轩,为云岩上人修道处。庭中有竹树小池禅房小舍,芬芳袭人。墙外环以杨柳。循小门入园,园中遍植丁香,杂以奇花异草。如此景致加上壁画,使夕照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脚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