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〇一)皂甲屯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皂甲屯在海淀区上庄镇中部偏东,上庄路东侧,温榆河北岸,沙阳路南。北接永泰庄村、东与北玉河、南玉河毗邻,西临上庄村。南与李家坟村相邻。因屯内和村东古道原有皂荚树而得村名。皂甲屯是个深藏着人文历史内涵的村落。
元、明、清、民国时均名皂角屯。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榆河乡东岳庙行宫碑记》:“有皂荚屯者,或云昔日造甲处”。元代至明初,它是去蒙古交通干线上的路站,明初为皂角铺,清代是贡果园。
皂荚亦称皂角树,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生长旺盛,雌雄异株,雌树结荚能力强。皂荚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瓜尔豆胶,是重要的战略原料;皂荚刺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明代王象晋(1561-1653)所著《群芳谱》是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上面说:“一名鸟犀,一名悬刀,一名鸡栖子。”作为地名始见于辽代。皇后店“在京城西北六十里,与皂角钠钵相近,每岁大驾往还皆经于此”,来自元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所记载。文中说皇后店与皂角屯相距不远。元周伯琦《近光集·扈从诗》“大驾北巡上京,例当扈从,是日启行,至大口,留信宿,历皇后店,皂角,至龙虎台,皆钠钵也。”元代称皂角。明代称皂角屯,又称皂角铺。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昌平州志·铺舍》条中亦称皂角铺,又宫屯条中称皂角屯。又清麻兆庆所著《昌平外志·河渠考》云:造甲屯。与附近的亮甲店,再远一点的挂甲屯,附近会宋辽之战的杨家将在此造甲。民国六年(1917)称皂家屯铺。新中国成立后称“造甲屯村,所属昌平水洼乡”。1958年划入海淀区。
皂甲屯东有东园子,南有南园子,由于这里水源充足,土地甘厚所产李子颜色红紫,果肉金黄,醇香可口,诏进内务府作贡品。《光绪昌平州志》志载:“李,皂角屯贡李,最佳。”东园子和南园子共有地七十余亩也被封为御果园。麻兆庆在同诸公来往函札中云:吾乡皂角屯,有御果园,例贡李,色紫味甘,他李不及也。五十年代,御果园中一部分盖起民宅,一部分改为农田,1968年果树全部刨光。有幸的是管理过御果园的后人应选茹家中院内尚存李子树二棵。
皂甲屯村历史悠久,村名来源于皂荚树,亦称皂角树。皂甲屯村在金代是金廷后宫皇庄店管辖地。皇庄在该村种植皂角树,地名被称为皂角。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主街道旁及解放军984医院内还散见有数株皂角树。村名皂甲屯,来源于皂角屯的谐音。元代在这里设置了皂角捺钵。明代,隆庆卫在此设置皂角军屯,种植军粮,入清之后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族的赐地。村民有满族、汉族,姓氏以黄、张、李、应为主。旧为昌平县白水洼乡辖村,1958年划入海淀区。
清代顺治年间,北京地区满洲贵族开展圈地活动,京郊大量明代官地被八旗贵族圈占。上庄镇的土地在明代是居庸关隆庆卫所的军屯,被正黄旗圈占。
纳兰家族占据了上庄镇大量土地后,从各地招揽失地农民耕种,皂甲屯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今天的皂甲屯村。纳兰明珠在闲暇时远离京城的喧嚣,到明府郊园居住。他的儿子纳兰性德,在夫人卢氏葬入上庄村后,便在上庄村明府郊园定居下来,直到故去。
明府思源庄在皂甲屯村北,是纳兰家族仓库以及种地佃户居住的庄园,占地四十亩。庄园中的宅院被称为丙舍,是纳兰家族暂时停放灵柩的地方。
明府郊园及纳兰家族墓地经明珠多次扩建,形成了别墅花园、田庄、墓地,也是明珠家族宴游之地。明珠父子去世后,子孙衰落,明府郊园无人打理,渐为废园,居住在皂甲屯村思源庄的看坟户和雇工移住到郊园。古人以右为上,常用左迁比喻为降职。明府郊园在皂甲屯村右侧,因而被附近村民称为上庄,逐渐脱离了皂甲屯村,形成了现在的上庄村。
疫情期间,不敢前去拍照。只好借用网络照片,以后再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