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2022-11-13 22:11:52)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九一)阜成门

阜成门在西城区,在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朝时名平则门,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工,共设十一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三座,城北垣两座,西城垣中间一座为平则门。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十一门为九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五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二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九门城楼,至正统四年(1439)完工,平则门改名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门各一,规制较元大都城门高。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

阜成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街北侧有西成坊、福田坊、集庆坊及大圣寿万安寺今妙应寺,街南侧有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元朝时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内城九门的用途各异,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京西门头沟、斋堂挖出的煤运往北京城内,阜成门是必经之地,故阜成门又称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同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老北京就有“阜成梅花报暖春”的俗话儿。

阜成门,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过去,三百六十行,阜成门一带都有人干。这里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种地多靠天吃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阜成门一带的农民都会举行独特的庆贺活动。除了给龙王爷纸像叩头礼拜外,还会在中午时分往地里泼盆净水,以祝风调雨顺。阜成门一带的这个风俗,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都沿袭着。

阜成门一带的商人也有自己的习俗,每天早晨打开店铺门后,掌柜的或管账先生必须手拿算盘冲着店门外摇动,预祝当天顾客多,买卖兴隆。

新中国成立后,阜成门及内城的城墙不断被拆除,七十年代最终因修建环城地下铁路,阜成门等老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

2002年西城区迎奥运活动中,在西二环东侧修建了顺城公园,南起复兴门,北到官园路口,全长2.4公里,绿地总面积6.64公顷。

在阜成门桥东北角往北,有一墩石刻,记述了阜成门的历史,还有一组骆驼拉煤的铜雕,讲述着阜成门的往事。

阜成门已经变为特定名称,泛指阜成门桥附近,即阜成门南、北大街,阜成门内、外大街一带。其中阜成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阜成门南大街全长1065米,阜成门北大街全长900米,南北大街都是西二环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的妙应寺及白塔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是藏传佛教寺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山门及钟鼓楼工程于1998年竣工。

如今,阜成门没了,逐渐演变成一个抽象的地名,泛指阜成门桥附近。站在桥上举目四顾,路上车水马龙,而路边各个时代兴建的大楼鳞次栉比,从宽窄不同的胡同到高楼大厦,高度和体积的落差造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时空交叠感。

如今残留在原来城墙一角的古老胡同,虽从外表上看来疏朗而规整,墙壁上的雕镂也极尽细腻,却在居高临下、环绕其四周的高楼大厦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单薄而孤立。在阜成门一带,它已如落单的孤雁。而在它的周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建筑,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中规中矩的二层楼;包括为了所谓的夺回古都风貌而建的大屋顶;还包括完全西洋化、线条简洁的中国银行大楼;最年轻的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场和华联商厦则像一对笨重的矮胖子,矗立在阜成门桥两侧隔街相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