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续

(2022-11-11 10:57:25)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续

六十多年代后,东直门附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地铁环线的修建、二环路的开通,东直门消失了,北京绝大多数城楼和城墙也都消失了,东河坊成了北京最早消失的一批街巷。这里陆续建起许多高楼大厦,成了地铁、城铁、公交车、高速公路交会的交通枢纽,鲜明、生动地演绎着北京的变化。

北京城最先修盖的城门并没有记载,可是,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他们常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楼,于是便把第一座城楼称为“样楼”,意思是说它是北京其他城楼的样子,据说这座城楼是祖师爷鲁班修盖的,就留下来了一个传说:

说不清是哪个朝代,皇帝要修建北京城,就下了一道圣旨:城门楼子要九丈九高,要盖得楼上加楼,要盖得檐子像飞起来一样。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即建筑厂,商量这件事。这些大木厂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又约齐了瓦木作老师傅们商量这件事,人多主意多,没有几天就画出样子来了。管工大臣瞧了画样说:可以吧。皇帝瞧了画样说:就这么修盖吧。可是,先盖哪座呢?管工大臣是有主意的,先盖东面靠北那座城门楼。这些包工厂的掌柜的,都赞成这个主意,他们明白:这座城门地势偏僻,皇帝永远也不走过这里,就是样子差一点,也不要紧,管工大臣能交的了差,我们就能赚足了钱。

他们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门,就是现在的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明初缩进北面城墙五里,东面就剩了两个城门了,这个门就成了东面靠北的一个门,名字也改叫了东直门。修建这座城楼,当然从打起拱门着手,拱门起来了,第一层城楼也砌起来了。周围二十四根楠木大明柱,中间包着一座四个城楼门,样子不难看,包工大木厂高兴了,管工大臣心里也美滋滋的。

可是升斗就是斗拱起来了,怎么都觉得东北角高一点,怎么办呢?包工大木厂的掌柜的赚钱的心盛,告诉工头说:“你们愣上椽子,也许椽子一压,就压平了。”工头心里疑惑,木工师傅也觉得不行,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只好上椽子。钉完了椽子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怎么量都不多,木工师傅和工头都想不出道理,东北角这么高,是没法苫背上瓦的。

大伙儿正在愁急的时候,有一个壮工,围着东北角来回转悠,木工师傅、工头都喝叱他:“大伙儿心里正着急呢,你瞎转悠什么!”这个壮工连哼也没哼,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上去了,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失脚,就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声:“糟了!”再瞧,这个壮工,并没摔下来,一只脚正正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正要数说这个壮工,木工师傅也正要数说他,只见他一转身钻进人群就不见了。大伙儿都瞧愣了。

大伙儿正在猜想这个壮工,为什么愣冲冲地上了脚手架?为什么掉下来没摔着?为什么一声不哼就走了?大伙儿谁也猜不出个道理来。这时候,有一位木工师傅,忽然惊叫起来:“你们快瞧,城楼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工头和木工、瓦工师傅赶紧过来一瞧,可不是真不高了吗,上面还有一个脚印哩!大伙高兴了,再找那个壮工,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儿说:“这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

城楼盖起来了,可是,那低下去的一个脚印,却始终也没垫起来。大伙儿说:“给鲁班爷留下这点念想吧。”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其中就有这东直门外的铁塔。这里以殿内供奉的肉身佛而闻名。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铁塔寺被整体拆除。这座充满着神秘色彩的铁塔,就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东直门没了,铁塔也没了,唯独关于鲁班爷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间,一代一代往下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