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2022-11-02 22:23:11)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五一)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在东城区景山公园东北侧,南北走向的一条胡同里的胡同。

从三眼井胡同出东口是嵩祝院西巷,对着嵩祝院西巷有一条很窄的小胡同,大约1.5米左右,就是腊库胡同南口,没有标准路牌,只有贴在墙上的一块白灰砌的,仿照路牌画了小了许多的路牌:腊库胡同。胡同不断向北向西蜿蜒,折了四道湾,向北还有三条支道。第一条向北的支道又向东拐,1号不在东口,在中间。东口什么牌子也没有,出了东口是后局大院。拐了四道湾出了西口也有一块白灰仿照路牌画的腊库胡同牌子。算是不太糊涂。明清时期内务府曾在这里设“蜡库衙门”而得名。原称“蜡库胡同”,后改称“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宫蜡,而是胡同里被附近老居民称为“石敢当”的那块石头。为了找寻这块石头,笔者从嵩祝院北巷转到了腊库胡同,出不多走遍了胡同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没有找到这块石头。胡同里的人也不知道,倒是有个老太太说:“是不是就是立在墙角的那块石头呀?我知道。”在她的指引下,在腊库胡同通往东板桥大街的胡同西口,把口的一座民宅的墙角,发现了立在那里的一块一尺来高,刻着古怪花纹的石头。老太太说这就是石敢当。由于石头的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它上面刻的是什么样的花纹了,但是像这样古怪的花纹笔者的确是第一次见。

石敢当是民间的驱邪镇宅之物,一般是用石料雕刻上兽头等形状,安置在宅门上或街巷入口处。有关石敢当起源的传说在民间有许多,有个传说石敢当的起源竟还与黄帝有关。传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不但十分强悍,而且猖狂之极,他竟然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听后很气愤,投下一块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仓皇落败。于是黄帝借此机会就遍刻“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此震慑蚩尤,最终将蚩尤打败了。

而在另一个传说中,石敢当又被描绘成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他到处降妖伏魔、治病救人。后来家家户户就将石敢当的名字或砌于墙上、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顶,使鬼祟见之不敢接近。但是不管石敢当的起源到底怎样,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保护神,或者说是降妖辟邪、保平安的一种象征。

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皇宫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内务府各衙门负责。内务府有蜡库、缎库、磁器库等供应库。腊库胡同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腊库南岔北岔。南岔是用来收蜡的,同时制作宫蜡,制成的宫蜡就存放在北边的库房,每天按时供应皇城内使用,腊库胡同对面就是铁匠营胡同专门制作制蜡的模具。当时的“蜡库衙门设有总管一人,司书二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蜡库供应皇宫所用的宫蜡,都是用四川和广东进贡的白蜡以及黄蜡炼制而成。这两种蜡都是由一种树上生的昆虫分泌物制成的,故名“虫蜡”。四川和广东把蜡烛原料做成十余斤的蜡坨,装在特制的木桶或用稻草捆扎,由衙门派人或陆路或水路运到京城,交到“蜡库衙门”。然后制作成皇宫所用的“宫蜡”。

解放后,蜡库改称腊库。如今的腊库除了南岔有一部分成为大同驻京办事处,其余部分多已成为民居了。

有了石敢当镇守的腊库胡同,的确是一块福地。曲折狭窄的胡同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名人。享誉诗坛的浪漫才子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时,就选择了腊库胡同作为他的寓所。还有革命先驱高君宇,也曾经在腊库胡同里居住过。在著名文学作品《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在小说中也曾多次提到过腊库胡同。此外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也曾设在腊库胡同里……

如果没有这些古今故事,腊库就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胡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