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柳泉居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柳泉居
柳泉居在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甲178号,是北京著名的饭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是饮誉京城的中华老字号。经营北京风味菜肴。初建时,在护国寺西口路东,是北京有名的黄酒馆。
早年的由山东人出资开办的,店铺前边是三间门脸的店堂,后边有一个宽阔的院子。当年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泉水清洌甘甜,店主用这清澈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酒香四溢,被食客们称为玉泉佳酿。
柳泉居除了卖黄酒外,下酒菜也极富特色,清《陋闻曼志》记载“故都酒店以‘柳泉居’最著,所制色美而味醇,若至此酒店,更设有肴品如糟鱼、松花、醉蟹、肉干、蔬菜、下酒干鲜果品悉备”,那时,柳泉居连同三合居、仙露居一并被称为“京城名三居”。到了1935年就仅存柳泉居一家了。
柳泉居饭庄早年并无店名,据说这柳泉居三字,是明朝奸相严嵩的落魄之作。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宠信奸臣严嵩。到明穆宗继位后,决心要除掉这个奸臣。但因先皇有言在先,无法取其性命,只好罢免了严嵩的官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只给严嵩留下了一只银碗,让这个他以乞讨为生。北京的老百姓都恨严嵩,根本无人肯接济他。一天,饥渴交加的严嵩来到这家小酒馆门前,闻到那浓郁的酒香,严嵩就再也走不动了,便央求店主人给他酒喝。掌柜的一看这银饭碗,便知道他是严嵩,早就听说严嵩写得一手好字,便取来笔墨纸砚说道:“给你酒喝可以,你得给我这小店题几个字。”严嵩稍加思索,题写了‘柳泉居’三个字。时隔不久,严嵩饿死在街头,‘柳泉居’竟成了绝笔,小店也因此在京城声名远播。
1949年,柳泉居迁入新街口南大街217号,2005年因修建地铁4号线停业关张。2016年,老字号跨跃了11年,终于在路东甲178号重新开张,仍一如既往受欢迎。
以经营鲁菜起家的柳泉居饭庄,在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集南北烹饪技艺之长,取京城人口味习俗之好”。
柳泉居的京味菜以鲜、嫩、酥、脆为特色。饭庄的菜品力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该店具有独特风格的“蟹宴”,它是以螃蟹为主料,搭配多种辅料,制作出几十道热菜、冷荤和面点。其中以冷荤食品中的大彩拼荷塘秋蟹最为独特,它是选用优质香菇,雕刻成蟹形,仿佛是一只只在荷塘之中栩栩如生的大螃蟹,为宴席增添了大自然的灵气和活泼气氛,另外成套的银制蟹形餐具和用黄色的餐巾叠制成的蟹形装饰花,更将整个台面衬托得生动、高雅、辉煌、美不胜收。
作为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华老字号,柳泉居那份浓浓的文化情结也着实令人称道。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力作《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均以此馆作为素材和背景。著名书画家贾松阳先生题写的‘柳泉居’牌匾及溥杰先生留下的“琼楼胜景”、“即寿而康”的墨宝更为百年老店的深厚文化底蕴增添了一抹亮色。
今天,古老的柳泉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种适应现代人口味的新型菜点应运而生,深受顾客的青睐。它那古老的传说、悠久的历史与美味的佳肴将一同长存于世间。
柳泉居经营的菜以中档为主,选料广泛,精于刀工,讲究造型,烹饪手法以爆、炒、熘、烧、焖为擅长。特色菜有咸蛋黄炒雪蟹、荷花燕菜、云片鲍鱼、果料鱼骨、金丝海蟹、火爆腰花等,尤其以拔丝菜最地道,拔丝莲子、苹果、鲜奶……金丝缕缕,喻“情谊绵绵”。该饭庄工艺面点独具特色,北京传统的系列豆沙包是该店名优食品,颇受顾客青睐。近年来,又引进了新的菜肴,如炒鳝糊、油条八宝饭等等。
咸蛋黄炒雪蟹,是采用白洋淀野鸭的咸蛋黄和俄罗斯深海雪蟹烹制而成。雪蟹产自俄罗斯深海,具有皮薄肉厚的特点,其皮薄如纸且肉质鲜嫩,可连皮带肉一起食用。做法极其考究,先将处理好的雪蟹切块入油炸至焦黄,然后用油将咸蛋黄炒出香味,再把蟹块倒入锅中翻炒。因为螃蟹是横着走的八条腿动物,所以他还象征着官运亨通,八方来财等寓意。在政务宴请或商务宴请中是一道少不了的特色菜。
柳泉居的豆沙包可是“京城顶级豆沙包”,让人牵肠挂肚的是,那红豆沙所能带来的“至尊”级享受。您慢慢咬下,齿尖划破绵软、略带弹牙的包面,舌尖触及到豆沙,细腻如丝般的润滑轻抚味蕾,不禁让人陶醉其中。
逢年过节,顾客在柳泉居豆包专卖店外卖窗口前排队购买豆沙包,已经成为京城街头一景。
寿桃馅用的是柳泉居豆沙馅,那是当然。寿桃的面,略带弹牙的口感,与豆沙馅的香甜配合得天衣无缝,外人曾经尝试千百回,却始终无法效仿。而且不仅是口感,柳泉居豆包专卖店的寿桃外形美观,更是让人想起齐天大圣从蟠桃园摘取的仙桃。
店里的高级面点师介绍,柳泉居的寿桃,要按照特定的比例加入优质的河北、山东和澳大利亚的面粉等,反复压制四十次,许多技巧是不能说的。柳泉居豆沙包馅料烹制的寿桃一经出世,便成为每年重阳,为老人送上一份可心的礼物,看望老人、送去美好祝福的最佳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