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翰樵:西湖三十景(三)三评西湖十景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我在杭州生活多年,经常会陪亲朋好友游览西湖
景点,在游览时就给客人们讲一番西湖景点名的来由。
西湖三十景(三)
三评西湖十景
一、灵隐禅踪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
由于灵隐周边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所以禅踪乃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为“灵隐禅踪”。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283112000161608546272092.jpg
灵隐禅踪
二、六和听涛
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此况实属罕见。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293112000161608281296063.jpg
六和听涛
三、岳墓栖霞
岳王庙位于杭州市栖霞岭南麓,每年入秋,栖霞岭上红枫似火,望之如霞。“岳墓栖霞”景名中的“栖霞”既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栖霞岭的地名,同时又借喻岳飞的碧血丹心,精忠报国,还摹写了《满江红》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意境。离离墓草映栖霞,这一景名为西湖增添了历史沧桑感。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483112000161656234017911.jpg
岳墓栖霞
四、湖滨晴雨
湖滨地区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主要是民国以后的民居、旅馆、店铺、小别墅等类型。整治中,这一带的风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保持,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两坡顶、骑楼、灰砖墙、檐口、石库门、木门窗等建筑元素都会再现在新湖滨的各个角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骑楼的建筑形式,在整治中特别强调要“似曾相识”。
由于湖滨位于西湖和城区的接壤之地,三面云山一面湖,因此也是品鉴阴晴雨雾的好地方,尤其是多雨时节,漫步湖滨,烟雨蒙蒙,水天一色。杭州有句名谚:“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而长久以来,从南宋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的“新西湖十景”,讲到了晴湖、月湖和雪湖,却唯独没有说到雨湖。取名“湖滨晴雨”,既是对苏东坡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一种再现,也是对西湖四时美景的一次补写。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303112000161608796182735.jpg
湖滨晴雨
五、钱祠表忠
初名“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祠内有苏轼撰书的
《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碑记”叙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
2003年,在保护原有遗迹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体景观,钱王祠重新复建,成为西湖南线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园林景点和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基地。景名“钱祠表忠”,既写出了杭州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303112000161608015106584.jpg
钱祠表忠
六、万松书缘
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据史料记载:唐朝曾在万松岭上修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原址改建万松书院,奉孔子像,并聘请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绩主持院务,世代相袭,明清时期已成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汇聚之地。
梁祝之恋使万松书院成为男女婚姻一线牵的姻缘之地,名声远播省内各地,故而取名“书缘”。
七、杨堤景行
杨公堤是为纪念杨孟瑛而得名。明弘治十六年(1503)杨孟瑛出知杭州。其时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带几成平陆。杨孟瑛力排众议,于明正德三年 (1508)实施疏浚,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恢复杨公堤六桥,俗称里六桥,与苏堤六桥遥相呼应。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杨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桥,遥对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后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贤祠,所以桥名题作“景行”,这也是杨公堤上至今惟一尚存桥拱圈旧构的古桥。杨堤景行,既表达了今人对先贤杨孟瑛浚湖筑堤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点出了杨公堤人行景移、移步换景的特色。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46311200016165612560278.jpg
杨堤景行
八、三台云水
重新修复后的三台山景区内恢复了黄公望故居、先贤堂、黄篾楼水轩、武状元坊、霁虹桥、三台梦迹等故迹。三台山景区的茶楼,是杭州茶楼的一大特色。飞檐仿古的建筑,亭阁宛然,花木葱茏,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
“三台云水”点出了这里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同时借用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热血千秋,清白一生。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2731120001616581402629712.jpg
三台云水
九、梅坞春早
梅家坞位于云栖西二公里的琅砀岭北麓的山坞里,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茶地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
梅家坞原来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小山村,由于周总理的五次来访使得梅家坞的名气大增。80年代,梅家坞虽是一个小山村,但是已经是很多国外宾客的来访之地,梅家坞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漫山遍野的茶园。经过2003年的整治,梅家坞营造出“十里梅坞蕴茶香”的农家休闲旅游环境,成为杭州一个具有独特性品牌的旅游新亮点。
现在的梅家坞是杭州一处独具风姿的旅游热点,农家茶庄迎接着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梅家坞盛产的茶叶是西湖龙井中的珍品。每年采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头茶称“明前茶”,也叫“莲心”;谷雨之前是“雨前茶“;立夏之际为“三春茶”,也称“雀舌”;一个月后最晚采摘的称“四春茶”,也名“梗片”。所以,“春”在梅坞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为名贵。
梅坞春早
十、北街梦寻
在这条路上,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撞上历史,撞上文物,其间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郁的文化。历史上,北山一带向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寺院祠墓林立,曾留下无数佳话逸事。现尚存许多文物古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岳飞墓(庙),杭州市标志性建筑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展馆等。还有秋水山庄、孤云草舍、坚匏别墅、抱青别墅、静逸别墅、穗庐、玛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筑。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7-11/16/xin_313112000161608671197766.jpg
北街梦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