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攀登峨眉山金顶
1968年10月,正值“文革”高潮之中,我首次攀登了峨眉山金顶。虽然时光已过去了许久,但深刻的记忆,时刻撞击着我的心扉。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有往事如昨之感。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欲攀登峨眉山的愿望由来已久,必须找机会实施。当时正在文革高潮之中,全川两派武斗甚烈,工厂大多停产。我当时所在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汽车修理厂,亦属此例。
1968年10月22日,晴。我和本厂党委办公室秘书张家余俩人,由成都乘火车前往峨眉县。当时我们皆年轻,血气方刚,体力甚佳。两个人只买了一段票,不是全票。查票时,我正好坐在车厢门口,开着门的梯子边,便没有查我。到峨眉县时,天色已黑,又值火车站停电,我和张家余从后面拦杆缺口处出去,经一煤场到外面公路上。当晚住峨眉县旅社,是夜打听上峨眉山的情况,获悉,已封山,停止游览。
10月23日,晴。今日登山始。因为是在停止游览,封山的状态下,山上无食宿可言,我在县城内买了十几个馒头,背了一壶水,便和张家余出发了。途经报国寺,这是第一道关口,见庙门,我们没敢正视,迅速从侧面而过,经龙洞湾奔清音阁方向。从县城到报国寺是7公里,从报国寺到清音阁是12公里。从报国寺起,一路上便觉清幽秀丽。我们步入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佳境。到了清音阁,我们在此小憩,领略这里的非凡景色。
清音阁踞牛心岭下,海拔710米,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左通洪椿坪、仙峰寺,右达白龙洞、万年寺,过去为上山朝拜、观光必经之地。寺庙虽小,地势险要,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玉、牛心二亭。牛心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坐在亭子里,眼前是山谷涧流,耳边是轰鸣水声,身边还有蜜蜂和蝴蝶,不经意地在你身边翩然。
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绕洪椿坪而来,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左侧白水,绕万年寺而来,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即牛心石)。撞击牛心石后,浪花飞溅,恰如飞花碎玉,水声如雷。惊涛拍石,发出阵阵的轰鸣,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
山水相连,红绿对比,奇花异草吐露芬芳,林间小溪流水潺潺,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难怪有人称清音阁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离开清音阁,途经白龙洞
,共行3公里到达万年寺。这里是不准登山的第二道关口,我们在此遇阻。有关人员给我们俩人,各倒了一碗开水,然后宣读“峨眉县革命委员会封山布告”。让我们看完万年寺立即下山,我们表示看完了万年寺便离开。
万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踞观心岭下,门迎大坪、牛心等寺和石笋、钵孟诸峰,海拔1020米,因供奉普贤铜像驰名,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万年寺的寺院布局十分精美,整座寺院坐西朝东,依次为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全寺除砖殿为砖石穹隆顶外,其余均为木结构。万年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佛教文物十分丰富。普贤铜像位于万年寺无梁砖殿内,系北宋宋太宗遣使铸造,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壁龛列小佛三千,与普贤骑象,构成了普贤集弟子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顶上飞天图案,人物体态轻盈,舞姿婀娜。
我们在万年寺无梁殿内瞻仰了,骑着铜象的普贤菩萨,并为其精湛的造艺和宏大的工程而倾倒。四壁上的三千小铜佛,构成了“千佛朝普贤”的宏丽场面。遗憾的是,从文革始后,部分小铜佛已被盗走。我们又看了有着菩萨塑像的其它殿宇,便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万年寺,不准我们由此踏上登山的正道。
当年的峨眉山,在低海拔区域还星散的住着极少数农民,我们便前往打听。最后得知,从万年寺到4公里外的净水村,再从净水村沿一条伐木者行走的小道,可以到达登山正道的“初殿”。到了初殿已经绕过了万年寺,并且超越了万年寺9公里,从而躲开了这最后一道检查站。于是我们便由此下山到净水村,找了个小旅社住下。下午进一步打听明天要走的路径,并进行一些携带食物上的补充,养精蓄锐,以利明天的攀登。
10月24日,晴。晨6时许和张家余由净水村出发,我们沿着倾斜达45度的斜坡小路,迅速的顽强地向上爬着。经过了三个小时的努力,终于爬完小道,到达登山正道,而后到达“初殿”,这是一条长达15公里的艰难行程。张家余因膝盖关节炎发作,便再也走不动了,只好留在初殿了。初殿当时是“峨眉蚕种场初殿冷库”所在地,有一原僧人,文革中还俗,当蚕种场工人的张春华在此守护。张家余便和张春华搭伴,在初殿休息,我只好孤身一人,单枪匹马,独上金顶了。
因为是封山状态,金顶无法住宿,必须当日返回。从初殿到金顶是20公里,往返便是40公里,加上已经攀登了15公里,看来我今天的目标是异常艰苦的。
上午9时45分我只身一人,离开了初殿,开始了奋力的攀登。一路上美景蔚然壮观,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流云滚滚,雄伟壮丽。经过“华严顶”,再到“九岗子”。此处为攀登金顶左路、右路汇合处。而后又前行2.5公里,途经艰难的“钻天坡”,到达了有名的“洗象池”。快到洗象池时,景色突现雄浑,倾斜的山坡,出现状如北京香山红叶似的秋景。但见此处庙宇悬昂,别具一番气象。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钻天坡附近。原名初喜亭,意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欢喜。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扩建为寺,因庙前有一六角形小池。传说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故得名。“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
鉴于时间有限,只是粗略地欣赏了一下洗象池,便仓促赶路了。而后经罗汉坡到大乘寺,又前行到雷洞坪。沿途庙宇,大多倒塌,一派破败景象。
雷洞坪,唐宋时名雷神祠,明为雷神殿。清乾隆年间重建,更名雷洞坪。雷洞坪岩下相传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旧时遇天旱,乡民往往来这里求雨。寺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
从雷洞坪到接引殿一段山路是峨眉高山杜鹃的集中区。初夏时节,姹紫嫣红,最为奇丽。雷洞坪下的一株树龄450岁的“美容杜鹃”,树高13米,胸径2.7米,可称为“杜鹃皇后”。自古以来,僧人非常注重保护杜鹃花,劝说香客、游人不要摘花。
又前行1.5公里到达“接引殿”。 此殿,宋代称新殿,明时扩建为寺,称接引殿。亦称朝阳阁。明末殿宇朽败垮陷。清顺治年间僧闻达和尚重建。1917年毁于火,仅存罗汉堂。后圣钦和尚扩建,筑殿三重,成为山中主要寺庙之一。1952年,又被大火焚烧。我到达此处时,房屋坍塌,已成遗址。
从今上午9时45,离开初殿,步行攀登了2小时又25分,行进了14公里,于中午12时10分,抵达接引殿。现在距离峨眉主峰金顶,只剩6公里了。途中,我一人上山时,曾遇一、二个从金顶下来办事的人员,但互相均未讲话。另外,在途中见割走菜的包菜根子,我拔下,用刀削去皮,吃了一、二根。过接引殿后,奋力前行,经七里坡、太子坪到达石门(天门石)。此处有两扇不高的石墙壁立,中间可通行,恰似一道险门矣!越接近顶部,林木越稀、越矮。这一带的树木,大多为冷杉,树杆上附长着苔獭4恿俳ゲ康缆返募父鋈笨诖ν驴矗窒站,若失身掉下去,便葬身万丈深渊矣!过七仙桥后,于下午2时35分,终于登上了峨眉山主峰金頂。接引殿到金顶的6公里攀登用时,2时25分。初殿到金顶共20公里,用时4小时50分。
金顶为峨眉山游程的最高峰,其海拔为3077米。顶上是个小平原,原有铜殿一座,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登上金顶,人们顿觉万象排空,气势磅礴,惊叹天地之奇妙。极目四望,成都平原尽收眼底,千山万岭,起伏如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大雪山、瓦屋山、贡嗄山历历在目。
到峨眉山如果不上金顶,在许多人看来,等于白来一趟峨眉山。所以徒步也好、坐车也罢,金顶是必去的。
到金顶后,云雾甚浓,因而视线受阻。我在金顶的一破殿内,见普贤菩萨坐像已被破坏,身体下部露出木架结构。金顶附近还有气象站,里面尚有值班人员。因为是封山阶段,便未敢造次前去观看。因为要赶回初殿住宿,需要抓紧时间,更未往里深入到千佛顶、万佛顶。到达主峰金顶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于内心便也满足了。在金顶上驻足观看,徘徊了有20分钟,便于下午2时55离开金顶。而后步行羊肠小道40华里,于大约近7时到达初殿,会合了等待我近一天的张家余,此时天尚未黑,达到了天黑前赶回初殿的计划。设若发生其它意外,天黑前赶不回来,若大的峨眉山只有我一个行人,可就麻烦了。总计今天我共上、下攀登了110华里,食物仅靠几个馒头,消耗的是体内原积存的部分能量,达到了对身体的一次检阅。
当晚峨眉山蚕种冷库,僧人还俗的张春华师傅为我们准备了晚饭,用吊着的鼎锅下面烧柴,做了大米饭,菜里还加了些野味肉类,使我们的肚腹获得了饥饿后的饱感享受。当晚张春华为我们烤火取暖,三个人围坐在挂着鼎锅烧水的地方,下面缓慢地燃烧着木柴。张春华师博年约五旬出头,今晚心情甚佳,谈兴颇浓,给我们讲了峨眉山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文革的诸多事情,加上我们爱听,便持续了有三个小时。
晚住张安排的木屋室内,这是其它蚕种冷库工人,因有事回家而空出的床位。此屋墙壁全是木板,十分保温。
10月25日晴。晨起和张家余二人,每人给张春华1.50元,一斤粮票。并留了张的通讯地址,和其握别。而后,沿正道下山,行62华里,到达峨眉县城,乘下午火车返回成都。共历时4天,完成了首次攀登峨眉山金顶。就我个人而言,3天共步行、攀登了112公里(224华里)。本次在封山状态下登山,无食物出售,无住宿保障的情况下,能够艰难完成,耗资未超过10元。现在回忆起来,仍印象深刻,今写此文,乃为纪念矣!
(根据当年日记,回忆、整理。)
约1972字
本文刊载于《石油老人》2015年6期
前一篇:[转载]四川泸定县,泸定桥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