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2022-05-01 17:18:20)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游海口五公祠作者: 博学为主

古代的海南,是荒蛮之地,也曾是发配朝廷名臣的地方,这里也曾发生过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了了解这些故事,我就专门跑去了一趟离我住处不算太远,位于琼山区海府路上的五公祠。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又被称为海南第一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琼州府城内创建昭忠祠,以供奉海南历代阵亡将士。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昭忠祠从府城迁来五公祠,雷琼道台朱采主持过重修,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后被强台风摧毁;民国四年(1915),琼崖道尹朱为潮主持五公祠维修,他将祭祀两伏波将军的祠堂从海口龙岐村迁建在昭忠祠原址上;新中国后又经多次修缮。就整体建筑群来说,五公祠主要是由五公祠、苏公祠、两伏波祠、观稼堂、学辅堂、洗心轩和五公祠陈列馆组成的,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从狭义来讲,五公祠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被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均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为宋朝的大学士)而建的。当年,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过不朽的贡献。由于人们景仰先贤五公而得名。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选址在此,缘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大文豪苏东坡于被贬海南儋州,他曾携幼子苏过登陆海南后先赴琼州府报到,曾曾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并留存过遗迹。这里被称为“海南第一楼”的原因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谪居海南的时间长短不一,长者十余载,短则在琼仅仅3日,但是他们兴修地方公益、传播中原文化、培养海南本土人才,开化海南风气深远影响了海南的历史。2001626日,五公祠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中的第一公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朝赵郡(今河北省赞皇县许亭村)人,唐宣宗时因受李宗闵、牛僧儒集团中的白敏中及其同党排斥被贬海南。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被文宗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宰相),这时期朝中党争激烈,李德裕因反对奸臣李训等人出任谏官而得罪文宗,大和八年(834)十一月被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开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度出任宰相。这次入阁当政前后六年,由于深受武宗的信任和重用,使他能够充分发挥其政治才干,当政六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作为的时期。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藩傎割据、党朋之争、宦官专权是唐中晚期的一大政治特点。这时期李德裕主政北破回鹘,在会昌三年(843)击败了回鹘的入侵,收复了幽、燕等地,维护了北方边陲的安定;会昌四年(844)他又力排众议,决策制胜平定了昭义节度使刘稹及其部将的反叛,使不服从朝廷的割据称雄者—先后归顺。李德裕是一位明辨持正,较为开明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在执政期间,出色地发挥了中书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势力。在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政治混乱年代,他能够兴利除弊,锐意进取采取一些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得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保持相对稳定,对晚唐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李德裕疾恶朝中朋党,提拔孤立无援的寒素之士。当时,与李德裕对立的牛党领军人物是牛僧儒与白敏中,为争权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整治李德裕。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病故,其叔父李忱即位是为宣宗,他起用了白敏中为相。四月,李德裕就被贬黜为荆南节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为潮州司户,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自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九月到达潮州不久,又接到被贬为崖州司户的诏令。当李德裕谪贬崖州的消息传开,不少士人吟诗作赋,致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的诗句,表现了士人对他的怀念之情。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了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李德裕虽万里投荒,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但仍关心着唐王朝的国运与安危,他经常登上崖州城楼,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环绕,一片荒凉,不由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不知能否再度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诗篇,反映了他虽身处南荒,但仍关心国运的安危和忧国忧民致死不变的决心。在居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仍不忘著书,写下了《穷愁志》共四十几篇文章。

“五公”中的第二位李纲10831140),为福建邵武人,是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宋徽宗宣和7年(公元1125年),李纲任太常少卿。同年10月,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毁弃盟约,大举进攻宋朝,在宋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前锋直逼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北宋半壁河山尽入金人之手,百姓惨遭铁蹄蹂躏。边报猝至,朝廷震惊。宋徽宗一面召天下勤王之师,一面准备南逃。同年十二月,在李纲的坚持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次年改号靖康。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开封,徽宗匆匆出逃,钦宗也想南走,李纲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逃跑,认为今日之计,莫若整饬军马,扬声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在开封军民一片抗金的呼声下,钦宗被迫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在李纲的带领下开封军民积极抗金,击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军退兵后,李纲任枢密院事。同年四月徽宗回到了京师。六月,李纲被任命以知枢密院事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而离开于朝廷。与此同时,钦宗又下诏宣抚副使、制置副使等都直接听命于朝廷,使李纲根本指挥不了军队。8月李纲被召回京,9月被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不久即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官谪贬,置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11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包围开封。宋钦宗又重新起用李纲,李纲从建昌赴宁江途经长沙时,得诏即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行至半路时都城已沦陷,徽宗和钦宗两帝同时被金兵所虏,宋室被逼南渡,北宋灭亡。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6月李纲奉召入朝。刚到任的李纲立即制定了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十议》(即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他上书高宗,反对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将士。并还都开封,重整军务。他强烈要求严惩降金官吏,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击金兵的举动。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降派黄潜善、伯彦等人的谗言,8月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罢相后的李纲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五公”中的第三人赵鼎1085-1147),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靖康二年(1127年),在他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他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政治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他于国有大功,在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与高宗议和的政治主张意见相佐,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赵鼎为左仆射(宰相),执相位后他积极支持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并以非凡的才能处理南宋初期的军政大事,一度使内忧外患的南宋政权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宋代之幸也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由于高宗一心只想偏安,对主战派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因此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为相秉政,秦桧恢复右相位后,为迎合高宗的议和主张,避开主战派的反对,他首先将主战的赵鼎排挤出朝,罢去了相位,出任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贬赵鼎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议和事成,高宗对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这时他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一人独居相位,独揽朝政大权。为维持议和局面,巩固其政治地位,秦桧进一步排斥异已,迫害主战分子,赵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贬再贬。绍兴十五年(1145年),赵鼎被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州南下贬所吉阳军,途经雷州时,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赵鼎的抗金壮举,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舆以送。此事后来给秦桧知道后,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赵鼎南渡到达贬所,寓居三亚水南村裴闻义家(裴闻义曾在绍兴年间任吉阳军令)。按当时的规例,被贬的官员对朝廷的贬谪仍要上表称谢,赵鼎在贬所给皇帝的谢表上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达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这种坚强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此老倔强犹昔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赵鼎在居琼的三年中,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相问。生活上,他更是处于饥寒交迫,孤依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广西帅张宗元有时遣人送来一些药物与酒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后被秦桧知道,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并命令吉阳军每月要把赵鼎在贬所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向他报告,使得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动上完全陷于绝境之中。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赵鼎死后十年,宋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赵鼎的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中的第四位是李光(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卨(音moqixie)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迫害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在琼期间,李光和也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五公”中的最后一人胡铨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胡铨在宋靖康丙午年举乡试,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洋洋万言,赢得高宗的赞赏,但因其性刚直,以状元之屈居进士第五名,被授抚州军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这年适逢金军大举南侵,横渡长江,从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皇太后南逃至赣州时,太守杨渊已弃城远逃,金军大举围攻赣州,隆裕皇太后等一干随从命系一线。此时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乡勇义军与金军对虎赣江,誓死护城保驾,并击退了金军的进犯,使隆裕皇太后转危为安。因保驾护城有功,胡铨被擢升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的编纂。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一揽朝政大权,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参知政事孙近也全力附会,因议和事成,金国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称江南,视高宗为臣子,要高宗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国的国书,俯首纳贡称臣。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斩桧书),直谏高宗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千百万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并大胆地揭露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卖国求荣的面目,请高宗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持,流布四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胡铨的一片赤诚之心却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他把胡铨的名字写在家中的墙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后迫于公论,改判监广州外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岳飞遭秦桧等人的暗杀,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请斩秦桧,再遭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的行径,因而写下了〈好事近〉词一首:富贵本无心,何事矣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因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又被秦桧以谤讪怨望之罪,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胡铨到达吉阳军,寓宿在赵鼎住过的裴闻义家,他亲身目睹了这位曾经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时惨遭的迫害,也深为赵鼎抗金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办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他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赵鼎敢于抗议犯颜的精神。

胡铨在吉阳军八年的流放生活中,开始是十分艰难的。他在给侄儿的信中曾写道:身陷九渊,日与死迫。但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与当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业时的绝望心情为之一扫。在贬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闭塞,给当地带来文化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寓所他招收当地的学子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苗闻之,遣子入学。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当地的社会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据《琼台志》记载,郡人陈迪功、靖江慕铨名常与往来。陈迪功、靖江是当地镇压黎族的头目,胡铨在与他们交往中常教导他们要搞好民族团结,因此在胡铨的建议下,他们在城西南二里水池上筑亭,用唐代诗人杜甫净洗甲兵长不用之义,取亭名为洗兵亭。 胡铨并书匾题诗,反对汉族统治者屠杀少数民族,主张让黎汉人民共同过上平安的生活。胡铨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诗人,他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的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为海南人民所怀念和敬仰。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死,胡铨被移居衡州,五月当离开吉阳军北返时,已是须发霜白的他回望曾经生活过的这片荒岛,悲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一年离琼北返的李光在临走时赠与他的一首诗,写下了《别琼州和李参政韵》:正月悔从前一念差?崖州前定复何嗟!万山行尽逢黎母,双井浑疑似若耶。行止非人十载梦,废兴有命一浮家。此行所得诚多矣,更愿从公泛此槎。诗里肯定了他过去反对秦桧,坚持抗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是遭到远贬也亳不反悔。 

公元1163年,宋孝宗即位,改年号隆兴,这年胡铨被召回朝任秘书少监,不久擢升为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年),年事已高的胡铨向孝宗求退回老家著书,孝宗恩准,在临行前,胡铨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劝告孝宗规恢远图,任贤除邪,理财训兵,矜寡恤孤,然后布告中外,必报国仇,必归陵寝,必复故疆。回家后著有《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等书献给孝宗,孝宗诏命藏于秘书省。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死于故乡,朝廷特赠通议大夫,谥忠简。主要著作有《澹庵集》。

进入五公祠大门,约走了一百多米,首先来到了“五公祠”纪念馆,馆内分别介绍了“五公”的生平,在此开始对这五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走出纪念馆前往五公祠主建筑,道路两旁长满一排排的大王棕,因其外形粗壮笔直形似导弹而被俗称为导弹树!来到五公祠门前,附近树木葱郁,流水潺潺,古木参天,花香袭人,疏密相间,亭廊宛转,错落有致,叠石假山,环境清雅,饶有幽趣。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门前有一个古朴的牌坊,牌坊上面刻着琼台胜境四个大字。牌坊之后,迈过多级台阶,走进书有“苏公祠”的院门,院内正对的是“苏公祠”,是北宋被贬海南儋州的苏轼祠堂。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走过左面的圆形拱门就来到五公祠。五公祠主建筑是一座两层无一钉一铁的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歇山顶建筑,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其正门悬挂着五公祠的金字匾额,门外两旁分别题有: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的对联,里内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楼上挂有道台朱采在光绪十五年题名的牌匾海南第一楼,楼内大厅挂着安国危身横匾。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楼上有楹联二副,一副上写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其二书: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楼下也有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体现了五公只知有国不知有身的浩然正气品节。

五公祠外古色古香,庭院内卵石铺路,古木参天。正前方及两侧,竖立着“五公”的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它们经历了海南的沧桑和见证了海南的变迁。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旁建有学圃堂和西斋(又名五公精舍)。清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郭晚香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如今,学圃堂内用来陈列着文物,有清朝的大铁炮及明朝的大铜钟。西斋则改为海南名人陈列展览馆。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随后我又来到一旁的两伏波祠。这是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征讨叛乱,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建。伏波将军是古代将军的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路博德为汉代西河平周人,曾任右北平太守。汉武帝元狩四年(119),他曾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为邳离候,后升迁为卫尉。汉武帝元鼎年间,南越国发生内乱,并反叛汉朝。汉时越族各部通称为百越,生活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秦灭亡时,时任南海尉的赵佗乘乱吞并桂林、象郡,自称为南越王。汉朝建立初时,汉高祖刘邦对南越采取和协政策,使南越采取拉拢的措施。赵佗自动改号,不敢为帝,对汉朝称臣。自此历经文、景、武三朝,赵佗称臣奉职,不断使人朝请,维护与汉初的和好关系。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1),南越国出现内乱,宰相吕嘉杀南越王越子兴,立王兄建德为王,起兵反叛汉朝。南越国传令南越各郡县,煸动民族情绪,抗击汉军。元鼎五年(110),武帝令路博德为伏波将军,领军出桂阳(湖南郴县),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领军出豫章(江西南昌),下横浦,征伐南越。次年杨仆攻陷寻陕、石门,缴获越船和积粟,进而挫改越军先锋数万。待路博德至,路、杨两军共围建德、吕嘉于番愚。杨仆攻击越军,纵火烧城,天明时城中南越将士尽投降缴城,南越王建德与宰相吕嘉率数万部将逃入海中,乘船西去,路博德派军队乘胜追击,十月斩获建德、吕嘉,至此南越反叛平定。为加强汉朝对南越的统冶,路博德把其地设置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的儋州与琼山。海南的设郡标志着海南从此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与封建中央政权发生联系。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路博德的南征意义和贡献是极其远深和重大的。南越的平定为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九郡的设置,尤其儋耳、珠崖二郡的设立,确定了我国南方的版图,使封建中央政权开始对南疆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东汉时,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为汉代的第二个伏波将军。马援的祖先是赵国大将赵奢。在王莽时期,马援做过扶风郡督邮的官。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建武8年(公元32年),光武帝自统军讨伐隗嚣,马援为光武军分析山川走势,敌情战势,协助消灭隗嚣主力。建武11年(公元35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剿灭羌敌,治理地方,安排官吏,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建武13年(公元37年),征侧、征贰造反,占据交趾,九夏大部分地区(今广西北海合浦县东北)60余城池,与东汉决裂。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征南。建武18年(42年)春,马援与敌大战,攻破其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人。第二年正月,马援诛杀征侧、征贰,平息叛乱。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功绩彪炳史册。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人民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转载]游海口五公祠
    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明万历四十五年琼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二伏波祠”。不久该祠被毁,至清朝先后有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