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9-06-29 17:11:42)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武安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
本课题是以如何提升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将从“预习内容”、“预习形式” “预习效果和评价”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两次教学案例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通过研究实践,来优化课堂预习内容的设计,用多种预习形式和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前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听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目前的课前预习,多是形式上的预习,没有完全体现出预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预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预习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误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预习能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实现新旧知识的过度。由于本人担任初三年级的数学授课任务,所以本次研究以初三学生为主体,将系统地研究初三数学课前预习学习效率提升的策略,从而实现以下重大意义:
1、规范初三数学课堂预习的内容,
2、实施有效的课前预习形式,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有效性中存在脱节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纠正不足。
4、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课题课前预习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提高课题学习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知识的事先预习,在预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说高效有效的探究活动需要课前预习,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背景,提高探究的效果。
(二)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孩子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三)建构主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四、研究目标
(一)分析当前在数学课堂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学习效率提升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课前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前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探索在课前学生学习中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科学的、合理的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的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存在的很大的误区
(一)我校是一乡镇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山区,许多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学生课外的学习情况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他们不能完全自发地进行自主学习,也不可能会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二)预习目标不明确,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只是让学生通过看教材,完成几个简单问题,学生真正预习情况如何,老师无从知晓。
(三)预习内容单调。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更没有来自与生活的链接。因为预习内容单调,使得预习缺乏针对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四)预习形式缺乏变化。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基本是旧知回顾和新知预习两部分内容,形式一般也是填空题与思考题,较少涉及质疑问难和开放性问题,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
(五)预习缺少方法指导,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有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的不同内容都有自己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遇到同类知识就可以自主预习。
(六)忽略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六、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观察学生日常的预习学习情况。
(三)调查法:了解我校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情况。
(四)问卷法:采取问卷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态度,需求,针对问卷结果分析摸清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围绕养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实验内容开展小组竞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通过一年时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农村初中课前数学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以预习内容学案为载体,努力研究提升课前预习内容的有效性。在确定课题内容的情况下,我先后确定了一节二次实验课,来观察改进课前预习的内容与流程。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一部分学生在课前通过和别人交流、探讨,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已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预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9—2018.10):选题申请。
根据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市教师个人课题管理办法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评审书,报送我校教科研处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18.11—2018.12):明确任务,调查分析。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九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等研究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适合本校的预习学案。研究期间,要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
在课例研究中选择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两节课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从“预习内容”、“预习形式”和“预习效果评价”方面,来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将行动研究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第一次课堂实践—反思—总结;第二次课堂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过程研究总结。在二次课堂实践中,不定期地同本组同事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在研究中不断的进行改进、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过程如下:
1.第一次课堂实践(《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初三年级162班)
预习内容、设计意图、预习形式、预习展示、预习评价
|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
||||||
|
预习的内容 |
设计意图 |
预习形式 |
学生展示 |
预习评价 |
预习效果 |
是否改进 |
|
探究、如图在RtAB1C1、RtAB2C2和关系是RtAB3C3中, 回答下列问题 1、图形中3个三角形的关系? 2、B1C1与AB1的比、B2C2与AB2的比、B3C3与AB3的比的关系? 3、如果改变B2、B3在斜边上的位置,则它们边的比有变化吗? 4、从以上的探究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
在相似三角形的情景中,让学生探究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了,从而得到正弦的定义 |
1动手测量 |
实践展示 |
小组加分鼓励 |
优 |
否 |
|
2动笔计算 |
口头展示 |
语言鼓励 |
良 |
否 |
||
|
3主动看教材 |
口头展示 |
语言鼓励 |
良 |
是 |
||
|
4小组讨论 |
口头展示和实践展示 |
小组加分鼓励 |
优 |
否 |
||
(2)课堂观察
数学课前预习课堂观察量表(第一次课堂)
|
执教教师 |
姓名 |
何树芳 |
课题 |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 |
||||
|
听课教师 |
姓名 |
赵文庆 |
课名 |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
||||
|
观察内容 |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 |
|||||||
|
观察各项记录 |
课前预习 |
各项评分 |
实际得分 |
备 注 |
||||
|
1.课堂预习呈现形式是否新颖? |
1 |
0.5 |
总分7 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评价需要改进 |
|||||
|
2.课堂内容内容是否得当? |
1 |
1 |
||||||
|
3. |
1 |
0.5 |
||||||
|
4.课堂预习难度和数量如何? |
1 |
1 |
||||||
|
5. |
1 |
0.5 |
||||||
|
6. |
2 |
1.5 |
||||||
|
7. |
1 |
1 |
||||||
|
8课堂作业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
|
1 |
||||||
|
课堂评价 |
总体来说,课堂内容得当,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参与度不高、难度不够、没有较好的做到分层教学未、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和表扬还不够。还需要在预习内容上,难易程度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
|||||||
(3)总体评价
总体来说,课堂内容得当,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参与度不高、难度不够、没有较好的做到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和表扬还不够。还需要在预习内容上,难易程度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4)发现的问题
在设计预习内容上不得当
例如:想让学生发现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了,那么这个角所对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定值,这个知识点,我是想让学生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出发总结的,但很多学生中想象不到采用转化思想解决此问题。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的氛围不浓。
课堂分层预习体现还不够、预习形式单调,不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本次课前预习设计了的四道题,尽管进行了分层次的设计,但设计的还是较浅,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做自己的,小组讨论的较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预习形式上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激励性评价有待加强
在学生展示环节中,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没有给与热烈的掌声,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口头表扬。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对调动班级学生整体积极性有待于加强。
改进的建议
课前预习内容的改进
课前预习内容是引导学生完成整个课堂教学重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必须认真设计课前预习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内容上要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课前预习形式的改进
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后,再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会的内容,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够得到不同的体验。以小组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好的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课堂预习评价的改进
将课堂预习的口头评价改为小组之间的共同评价,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小组之间的合作。
2.第二次课堂实践(《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初三年级163班)
预习内容、设计意图、预习形式、预习展示、预习评价
|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
||||||
|
预习的内容 |
设计意图 |
预习形式 |
学生展示 |
预习评价 |
预习效果 |
是否改进 |
|
1、每人利用手中的一副三角板,画出含45°角的大小不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2、利用三角板,量出45°角的对边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的长度,并求出所画的每一个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3、每人做好记录,将结果记录到学案上。 4、通过计算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的方法,来计算6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5、同桌交流,比较结果是否正确。
|
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 |
1动手画图 |
语言描述展示 |
掌声鼓励和小组加分鼓励 |
优 |
否 |
|
2动笔计算和测量 |
语言描述 |
语言鼓励,个体表扬 |
优 |
否 |
||
|
3主动看教材 |
口头展示 |
语言鼓励 |
良 |
是 |
||
|
4小组讨论 |
语言展示和实践展示 |
小组加分鼓励 |
优 |
否 |
||
(2)课堂观察
数学课前预习课堂观察量表(第二次课堂)
|
执教教师 |
姓名 |
何树芳 |
课题 |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 |
||||
|
听课教师 |
姓名 |
李保杰 |
课名 |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
||||
|
观察内容 |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 |
|||||||
|
观察各项记录 |
课前预习的各项指标 |
各项评分 |
实际得分 |
备 注 |
||||
|
1.课堂预习呈现形式是否新颖? |
1 |
1 |
总分9 课前预习的形式和评价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还需要有提高。 |
|||||
|
2.课堂内容内容是否得当? |
1 |
1 |
||||||
|
3. |
1 |
1 |
||||||
|
4.课堂预习难度和数量如何? |
1 |
1 |
||||||
|
5. |
1 |
1 |
||||||
|
6. |
1 |
1 |
||||||
|
7. |
2 |
1 |
||||||
|
8课堂作业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 |
2 |
||||||
|
课堂评价 |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预习内容和难度设计上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笔计算、小组讨论等环节,能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通过个体表扬和小组加分等鼓励的形式使得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
|||||||
课前预习设计的反思
这节课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形式和对学生的评价上都有所改变,能激发学生预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预习的参与度,使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足之处,在内容的设计上再出现几道计算题,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发现的问题
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还比较笼统,没有达到更细致、更精确。
在分层预习内容设计上,如何上预习的内容更有梯度,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各层次的学生能在此环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以后要研究的内容。
课前预习中对优秀学生的展示要具有表扬性,对一般学生的展示要具有肯定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改进的建议
在预习内容的设计上,使学生更明确,更清晰、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在预习形式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上。
在评价方式上,有口头表扬变为掌声鼓励,小组鼓励、小组加分,来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交流等能力。
第三阶段(2019.1—2019.5):实施方案,认真研究。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学习中出现的脱节现状,提出最佳的方案。
第四阶段(2019.5-2019.6):准备材料,申请结题。
准备研究的过程资料,统计相关数据,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在课前预习效率的提升上有了很大的成果。
(一)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不易过多,又有梯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前预习学生的展示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自我,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表扬,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预习,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四)我所带的平行班和实验班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平行班的学生,开始变得热爱学习,愿意和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听到老师对他的表扬和肯定。在期中考试中,他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课下他们能热烈的讨论问题,甚至因为一个问题会睁着面红耳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师方面通过对课前分层教学及对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了自己的素质,提高教学成绩。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教学理念方面:我们目前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参与、创新的机会,如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控制、主宰,学生被动跟随,阻碍学生发展,影响教育目标达成。
(二)学科理念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旧强调语言知识,忽视意义,忽视实际情况,忽视语言运用,教学没有达到运用层面,未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
(三)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学生活动不充分,许多合作学习还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被动学习,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发现、感受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帮助,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和学习动机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优化数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尝试自主、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行动研究中,努力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实际情况,把课前预习学习变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路云霞.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的方法[M].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陈绍芳.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的作用[M].教育科学,2015.1
[3]张忠林.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分析[M].教育研究,2018.1
[4]王秀颖.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M].教学论坛,2017.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