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动”才是自主的动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聪丽
在新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做法确实已大大减少了。学生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或表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然而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动”的错位。
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在某些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却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动而无实质性的动。
活动的频率过快。一些课堂上学生的书还没有读通,就得去讨论,讨论刚切入正题,就又忙于展示,交流,表演。哪有时间去真正地思,想象,去感悟积累?
活动的目的往往不明确。热热闹闹地读了一节课,学生却不明白为什么而读,为什么而演,为什么而这样做。
活动的深度、梯度不够。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有时是东拉西扯,讨论交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不能深入推进。
为读而读,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演而表演,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并不能真正提高各种能力,各种素质得不到实质的发展。那么,怎样的动才是自主的动呢?
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分层定位。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活动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课堂目标,活动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唱歌、表演进入了课堂,是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的。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深层参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的动,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主要的是心动,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互动,心灵上的交融。老师要具备“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思维情感,假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情感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让学生在积极正面的情景体验中成长,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和内在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扩大活动对象。单向教学,很难实现全员参与,保证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率。因此,要扩大参与对象,就要抓好全员参与的三种基本方式:自读,书面作业和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从组织形式来看,小组学习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当然,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怎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正是我们老师应注意研究的。
四、注重过程,提高活动质量。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活动的有效性。但把握有效性就要注意不要让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要让活动目的不明确,不要没有准备仓促进行,不要没有达到目的就草草收尾,不能因为活动而让课堂上出现思维“真空”,即学生无事可做,只有闲话,没有实质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