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课堂:学生敢问善问
(2019-10-30 20:29:0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周琪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动手能创造、提笔能写作、张嘴能言辞……成为想象丰富、面向未来、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善于调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的人。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片断一]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上课了,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开始播放我精心设计、制作的《看月食》一课多媒体课件。为了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引导他们观察、了解奇妙的月食景象,我首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深蓝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挂在当空,月光如水,意境恬静、幽美。为了使课件更精美,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我还在圆圆的月亮周围,点缀了一些闪烁的星星,一颗颗星星亮晶晶地一闪一闪,使课件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我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我的讲课:“同学们,让我们踏着美丽的月色,来到小河边,看,月亮像个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银光洒在河面上,闪闪发光……”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被老师饱满的激情,优美的语言带入了那美的意境之中。忽然,一只小手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原来,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岑春泽,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对自然、动物等方面的书尤其感兴趣,上课也爱动脑筋,他有什么问题吗?虽然我不愿打乱正常的教学程序,破坏刚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可我还是点他站起来问:“岑春泽,你有什么问题吗?”
岑春泽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周老师,是你的课件有问题,我在课外书上看到,满月时,月亮周围是不会有这么多星星的。” 岑春泽说完不安地看着我。
安静的教室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老师错了?老师也会出错吗?”“是,你看书上插图中,月亮周围也没有星星。”……
我脑子里也嗡地一下,开锅了:我精心创设的课堂氛围被打破了,我精心设计制作的课件,被学生指出了这么一处知识性的错误,真有点恼羞成怒的感觉。
这时,有学生开始反驳岑春泽,高纤慈大声说:“这又不是科学课,月亮周围有星星多好看啊!”“是啊,”我的班长黄圆丽也附和说:“就是星星不多,也是会有星星的呀,这有什么错呢?”听完他们的话,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我的身上,都期待从我这儿得到满意的解释。
说实话,我此时的心情极其复杂、矛盾:是掩盖自己的失误,敷衍过去,还是承认自己的失误,鼓励学生的质疑呢?看着岑春泽局促不安的神情,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真知的眼睛,考虑片刻后,我点点头,微笑着说:“的确是老师弄错了,中国有句成语叫 ‘月朗星稀’,满月时,月亮周围的确不该有这么多星星。岑春泽同学为我们提出了这个疑问,不仅让我们又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会出错,你们要相信自己,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不要迷信老师和书本,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岑春泽同学,并向他学习。”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岑春泽也不好意思地坐下了,他看看我,高兴地笑了。
作为教师,我真为自己的失误而感到沮丧,但看到岑春泽如释重负的笑容,看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应,我相信,这一课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笃信书本,不盲从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陈规。这不正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必备的素质吗?
[片断二]
教师引导质疑,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看月食》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讲的是爸爸带我和妹妹到河边看月食,目睹了月食发生的全部过程,在爸爸的讲解下,妹妹才明白了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而形成的。告诉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故事平铺直叙,怎样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呢?
为了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扮演成一名记者,出示了一则有关月食的新闻:
昨天,月亮在我地上空,遭到一只天狗袭击,被天狗吞入腹中,幸亏围观群众敲响铜锣、脸盆,奋力抢救,才吓跑天狗,使月亮脱险。
并创设情景:“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周老师写的这则新闻你准许发稿吗?为什么?你能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我吗?”
我的话音刚落,我班的调皮大王首先站起来提出了疑问:“周老师的报道不符合事实,新闻中说,月亮被天狗吃掉了,人们敲锣打鼓吓跑了天狗,可人们当时并没有敲锣打鼓,而是静静地观察,这天狗为什么要吐出月亮呢?”
向宇抢着说:“这说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天狗,天狗是古时候人们想象出来的。”
“是。”高鹏也站起来插嘴:“我妈妈讲过,古时候,科学还不发达,一些人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只能用神化故事来解释,这天狗可能就是古时候的人无法解释月食现象,而想象出来的,这是迷信!”
细心的李力也站起来,有条不紊地说:“既然说月亮是被天狗吃掉的,为什么月食时,天空中还会留下个红铜色的影子,而不是完全消失呢?”
卓越肯定地说:“那红铜色的影子,就是月亮,月亮还在那儿。”
贺安迪闪动着眼睛问:“那月亮为什么没有光了呢?”
蹇昌龙站起来说:“月亮本来就不会发光,它的光是由太阳光反射出来的。月亮只剩下个红铜色的影子,这说明太阳射到月球上的光被什么挡住了。”
“太好了,”听到这里,我不由被学生们缜密的思考,精辟的分析深深折服,我因势利导:“太阳光是被什么挡住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球运行图。”
学生们又投入了新一轮激烈的学习和讨论中。
所有的疑问都指向一个答案——月食不是天狗吃月亮,而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听着孩子们各抒己见的讨论,一针见血的提问,有理有据的分析,我满意地笑了。
转眼,40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在意犹未尽地探究、讨论。
下课后,好几个同学围着我,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周老师,月食形成的原因,我完全弄懂了,我今天回家要讲给爸爸、妈妈听去!”
“周老师,今天的这节课真有意思,我们还有好多新的疑问呢!”
“我还知道其它的天文现象……”
教师精心地创设情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这不是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吗?
[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民主、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精神。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首先必须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创造性都是建立在独立性的基础上。因此,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凡是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即学会独立地获取、理解、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即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课堂中个性的舒展,生命的涌动与发展。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突破意识与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提出一些老师解答不了的,在教师知识范围以外的问题。敢于冲破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势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在教学中,则侧重于强调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学会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丧失信心。为此,教师还要在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及时给予正面肯定的评价,使之成为发展的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