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2019-06-25 20:46:06)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杂谈

分类: 教学研究

中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从试验到推广,已有好几年时间了,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目前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不少问题令人担忧。

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第一,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高考说明》划定哪些基本篇目要掌握,学生就看(背)哪些,没被列入范围的就不重视。课外几乎不读文言文书籍,学生文言文知识面狭窄。第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教学效果打折扣。本人通过高中新教材五个模块的教学,得到的共同的反映是:不少选文,文字晦涩,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因此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第三,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古诗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

其次,表现在教师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我在教学中都曾奉为圭臬。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凡翻译、文言历史知识,碰上什么讲什么,表面看很有“综合性”。第二,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表面看很有“系统性”。第三,翻译法,尤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尤其近年来高考考文言文翻译,这种做法似乎更有了“合法性”。以上做法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教学枯燥乏味,那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任务与现在的新课程目标有什么不同呢?语文教师上完了高中课文模块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完成”了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分析任务,让学生解决了语言问题,还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两条“目标”:

目标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目标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应紧紧围绕以上两条“新课程”的课程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据此,本人围绕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这个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把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归纳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一、文言文教学的“显性”目标及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显性目标就是把文言文当作“语言工具”来读。读懂古文,就是读懂古人的语言。正如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与外国人交往,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会与古人“交际”,从古书中读出“东西”:读出历史故事,读出人情世故,读出社会百态……所以,读文言文就是读懂古人的“书面话”。所以,“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目标一”。根据这一目标,本人非常同意“新课标”提出的有关“古诗文阅读的教学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人结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议尝试如下文言文教学策略:

1.----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让学生读出意境和情味,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要会抄写、默写和试写。让学生抄写自己欣赏的精短古文,写端正每个汉字;默写古代名言名句,做到不写错别字;尝试适当地写作文言文,品味古人作文“推敲”的艰辛。

3.----训练文言文的“听力”。文言文的用韵抑扬顿挫,用语相当精美,比现代汉语更具“诗”的韵律。欣赏文言文的录音选段,以前却被许多老师忽视了,现在当需大大加强,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4.----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主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启发学生在古今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举一反三,积极寻找古今汉语的异同,努力发现文言文的语法规律。

5.----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迷信教科书和权威的注释,在学生中提倡质疑,主张“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成理,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6.----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积累基础上,尝试性地编写《中学古汉语常用实虚词小词典》,要求每个字头的每项义项采用的例句尽量出自课本或课外读本。

总之,把文言文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和学,能迅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效实现文言文的显性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的“隐性”目标及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目标二”,进一步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隐性目标是: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中国传统教育中“文以载道”的古训不能丢。

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文言文教育思路与“人的发展”紧紧挂钩,在文言文教育中十分注重文学教育。正如方智范教授认为的文言文就是“语言+文学”。

围绕文言文“文学”教学的隐性目标,为取得明显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文言文是葡萄美酒,文言文是名川大山。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文言文的辉煌历史,去鉴赏诗词曲赋,去领略散文小说,去发现文言文的无穷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2.----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

真知灼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

3.----“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4.----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琵琶行》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核舟记》让学生领略到古代的微雕绝活,《李龙眠画罗汉记》让学生欣赏到古代画家的高超画技……读文言文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积累艺术素养的过程。

5.----进行探究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以读促写”,借鉴古人的为文之道,提高写作能力,进行改写、扩写、缩写或话题作文;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阅读,让学生走进作家,走进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因为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上好选修课(我校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拓展学生文言文阅读视野,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了合作、探究式学习,则是当前文言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6.----文言文的最大贡献是她具有传承历史的作用。文言文的精华部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例如对联、成语、名言、古诗词等,都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让学生继承和借鉴这些艺术样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龙的传人”。

所以,放弃了文言文,就是放弃了语文的一半;放弃了文言文的隐性目标,就是放弃了文言文的一半!当然,文言文教学的这两个目标并不是泾渭分明,而往往是围绕培养中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总体目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各有侧重罢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教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看,文言文教学应该以对话式为主而不是以独白式为主。这里说的“独白式”是指教师完全以知识传授为能事,包办代替一切,只给学生留下听的份儿,教师在那里唱独角戏。所谓“对话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即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这种多向互动是积极的、综合的、建构的。我在上《种树郭橐驼传》时,并不给学生讲解字词,也不翻译课文。我要求学生自行解决。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我要求必须预习,强化形成预习习惯,使得课堂的对话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堂向我提出,我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我也参与研讨,在共同研讨中归纳出结论。因为我已经成了课堂的探讨者之一,学生并不把我当成与他们对立的教师,我的言论只是一个学习者的言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对我的提问,也就十分自然,使得我追求的对话能够顺利进行。其实,在对话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平等,才能从对话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才能使学习得以继续。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就令学生满意。

其次从高中新课程教材模块使用上看,应该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新课程提倡“一纲多本”,课程大于教材,更大于课堂,因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要求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会主动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是主张读写一体的,也不专门设什么作文课。许多课文都是作文的好材料、好例子。比如《种树郭橐驼传》,没有谁规定它是作文的材料,我却在诸多可讲的特点中突出它的选材、文势。郭橐驼是一个残疾人,小人物,为士大夫所不齿。可柳宗元为什么为他立传?因为他有绝活。有绝活的多了,为什么非给他立传不可?原因在于郭橐驼能触类旁通,由种树之道谈及为官之道。这样的小人物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可是我们有没有柳宗元那样的慧眼呢?我们能不能从平淡的素材中发掘出神奇的宝藏?这一点正是中学生作文最可借鉴的。这样的选材、练材,没有构思上的匠心独运,也将平淡无味。但柳宗元安排了“上台阶”的文势,这也是值得借鉴的笔法。这两点不是比琐碎的翻译、词语讲解不是更有价值吗?其实,这样的讲法,就是没有字词铺垫,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我心中有了新课程的目标,教材便为我所用,我并不只教教材。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用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来努力实现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努力开创语文新课程改革辉煌美好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