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鸦滩初级中学 803班
何超 指导教师 何大明
世界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
时间静悄悄地流逝,
世界上有些人因为忙碌而感到生活的沉重,也有些人因为清闲,而活得压抑。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主人公孙少平因为家庭条件问题,只能在哥哥孙少安放弃学业回家当农民的情况下才勉强进入高中学习。在高中学习期间,他每天只能吃没有几个人会吃的丙菜——两个黑高梁面馍,忍饥,忍辱,忍冻,这些痛苦的记忆一步步地强烈了他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可是读完高中,他却只能被人赏脸似的回乡当老师。对于他这样一位在双水村相对有文化有知识爱思考的人来说,精神上是受虐待的,痛苦自然是无可言喻的。于是勉强当了三年老师便离开了双水村的学校。因为那里救赎不了他平凡的经历,更无法救赎平凡的世界。
伟大的生命,不论似何种形式都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将也继续繁衍和发展,直到遥远的未来。
孙少平他最大的不愿,就是不愿在双水村当一辈子的农民。他想,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表慰藉。因为华丽的跌倒胜过无味的彷徨。他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孙少平下定决心,去了黄原。
刚接触黄原这片土地,内心有说不出的辛酸,
即使衣衫褴褛,但心中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他在大街上等待包工头招揽他们这些流浪的工人去干活。第一次被包工头招揽时,他内心无比高兴,即使每天要承受背100多斤的大石块,在工地上挪来挪去的痛苦。一时的痛苦留下了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伤痛,对他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开工几天,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两只手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出,晚上睡觉它只能趴着睡,让工作了一天的溃烂的皮肉享受夜晚的凉风。
他很勤奋。看了他的经历,我心有触动。
在学习上,我为何还要有瞬间松懈、自由呢?如果说我努了,为何总是被别人超越呢?孙少平的拼劲或许是我必须认真学习的。
后来,孙少平当了矿工,在山区大石湾的地下十几米的地方工作,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每天能见到阳光已是一种奢望了。在一次下井作业过程中意外因爆炸而受伤,幸运的是他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相比而言,我所处的时代,比孙少平那时不知美好多少倍。我想,孙少平的平凡是在平凡的世界里对物质生活追求的平凡,而从他爱拼爱闯爱思考敢追求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精神生活是不平凡的。我要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里,向孙少平学习,追求物质、精神双层面的美好生活。
教师点评:
在物质困乏、交通闭塞年代的双水村,光靠孙少平这样一个对外面世界知之不多的年轻人是无法完成教育救赎的,先依靠自己对外面世界渴望的闯劲去拼一拼、学一学更重要,将外面世界新鲜的东西带到双水村来才能增加双水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所以孙少平不当老师是和他哥哥孙少安以自己的闯劲力图改变自己生活及双水村现状的想法本质上是相同的。从孙少安读书较少而致办厂经历波折和孙兰香努力学成的对比中可看出,在那个从文革到改革开放转变的年代,爱思考爱闯荡爱创新爱拼搏是一种渐涌的时代潮流,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一切。而孙少平自己内心的这种自觉意识正与之相契合,但他到学校当代课老师时止并没有真正走出过双水村所在的地区,因此,他当老师是无法给双水村带来新鲜活力的,也无法实现其内心对人生的期望值的。正如他后来的人生际遇一样,因自己所受的教育不多,命运只能是和他哥哥一样,或许这是路遥所说的平凡的一层含义。他和他哥哥的平凡是时代的平凡,而他妹妹的成功是时代变革、物质渐丰成就的,当然孙兰香从她父辈及两个哥哥身上所获的精神力量作用更重要。这恰恰是我们民族一直拥有的精神力量。世界是平凡的,人生亦是平凡的。但在这平凡的背后有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不平凡的东西。这应是路遥赋予平凡的另一层含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