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寄畅园

(2018-10-25 08:57:19)
标签:

情感

杂谈

收藏

分类: 福州无锡
       寄畅园是明代江南名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位于无锡市惠山东麓,占地面积14.8亩。
       寄畅园始建于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1511-1527年)前后,系尚书秦金(1467-1544年,字国声,号凤山)买惠山寺僧房“南隐”建造,名“凤谷行窝”。园简朴无华,以自然景色取胜,利用原有山水形胜,稍加亭桥点缀,历一年建成。秦金有诗记之:“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窅碧萝。峰高看鸟度,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此园成为其心爱的养老之所。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族孙秦梁与其父,将园修整,凿池筑山,并写有《广池上篇》、《山成四首》等诗文。万历二十年(1592年),秦梁侄儿、中丞秦燿(1544-1604年)被劾罢归,倾注精力改筑凤谷行窝旧园,经数年精心营构,一改旧观,成二十景: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御、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虚谷、栖云堂。每景题诗一首,总名寄畅园,王穉登作记。园名寄畅,出自王内史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园的规模面积与今存园林相似。秦燿就在这山水俱佳,幽辟清旷的家园中,“竞日欣游陟,都忘名利场”,度过晚年余生。之后,寄畅园曾析而为四,出现分裂改筑的局面。但是始终子孙世守,园仍归秦姓。清初顺治元年(1644年),秦德藻主持全园合并,并聘造园叠山高手张涟(南垣)、张鉽叔侄,对旧园加以改筑,独具匠心,以锡、惠两山作为园之天然背景,引水叠石更具特色,全园之景皆面山临水,锦汇漪成构图中心,九峰翠嶂借入园中,新增一松亭、迷花亭、美人石、七星桥、九狮台、八音涧等景胜,使寄畅园比之以往更为精致、完美。从此园名喧传大江南北,四方骚人韵士过梁溪必游是园,也引得康熙、乾隆两帝历次南巡,均要光临寄畅园。康熙七次游园,赐“品泉”、“山色溪光”等御书。雍正四年(1726年),秦道然因罪,家产及寄畅园均抄没充公,园南端改为贞节祠。乾隆元年(1736年),园回归秦家所有,拟拨二千两银修缮,秦氏不受,自筹三千两银,于乾隆八年开始修复家园。乾隆十一年,秦家各房合议,由秦蕙田执笔起草《寄畅园祖祠公议》,从管理形式上确立了寄畅园的稳固地位,留传后代。乾隆十六年起,乾隆南巡六次游寄畅园,首次游园时认为“江南诸别墅,惟惠山秦园最古”,遂命画师摩写录图,返京后在清漪园(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寄畅园意趣建惠山园,园有八景,乾隆十九年完工。并将两园对照:“一亭一沼皆曲肖,古柯终觉胜其间”,还是比不上寄畅园(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惠山园改名谐趣园)。乾隆共为寄畅园赋诗16首,题写匾额4幅。之后百余年,秦园作为共同家业,秦氏各房共捐200余亩田产,作为葺园的资金加以维持。咸丰十年(1860年),寄畅园遭到战火毁废,断垣残壁,溪流断塞,树木砍伐,荒芜不堪。光绪九年(1883年),秦家又将园修葺,但财力已不如盛期。民国年间亦稍加修葺,将凌虚阁建成西式洋楼,与古园不相协调。民国13年(1924年)受军阀骚扰,园再次遭受破坏。民国15年,秦氏22世孙秦存仁主持修葺清响斋,池东贯以长廊,池北建环翠楼,园之东部基本恢复。民国26年,日军侵占无锡,园南部遭到敌机轰炸,多有破坏,此时园呈无人管理状态,园中厅堂租赁经营。历时400余年的寄畅园,虽未变卖变姓,但已到了难以维持的局面。
       建国后,1952年秦存仁代表园董,将寄畅园交给国家。当年,政府即拨款5000元小修。1954年全面整修寄畅园,彻底修理贞节祠建筑、庭院和假山。结合横街拓宽,园墙内移3-5米,新建砖刻园门,疏通八音涧泉流,修缮知鱼槛等建筑,请苏州朱姓假山工匠堆叠太湖石障景假山,补栽花木,使破落的园貌基本得到改观。寄畅园成为无锡接待宾客游览的重要景点。1980年,按文物保护的要求,整修黄石假山、疏浚锦汇漪池塘泉流,重建梅亭和邻梵楼,重刻著名的“寄畅园法帖”计9卷217块石刻,展现历代名家书法,蔚为大观。全园重现光彩,成为惠山的明珠。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寄畅园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寄畅园具有卓越的造园艺术成就,它不同于处在城市中的苏州第宅园林,而是别业园林中山麓墅园的典型杰作。造园首先重在相地,贵在选址。寄畅园位于惠山之东麓,地形起伏,林木茂盛,背风向阳,泉水流畅,正为《园冶》所推崇的“园地惟山林最胜”的山林地。寄畅园借惠山为屏障,突出山景;引二泉之水源,水景清幽;植物景观,林木古树,自然天成;离城五里,任意往来,古刹在旁,梵音到耳。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形成得天独厚的造园理想用地。环境优美,既得地理之胜,还须“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寄畅园在造园构思、山水布局、假山堆叠、景点设置、花木配植上,具有独辟蹊径的艺术成就。全园顺园外自然山水环境,创园内精巧布局,以明净开朗的锦汇漪为中心,西部创造旷奥幽寂的山岭丘壑,东侧设置亭榭之胜的逶迤长廊,北端是纵观全局的楼堂,南岸是酬客居息的建筑庭院。山水是全园的骨架,清代诗人邵长衡推崇寄畅园“山断九龙脊,池分陆羽泉”,是对其山水布局的精辟概括,前者论山,园中之山虽是人为,又恰似惠山东延,破园而入的支脉,达到宛自天成,几乎乱真的艺术效果。山体靠西,南北绵延起伏,气势连贯,具备真山的尺度感。后者议水,园引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二泉”的泉水,水质清洌,水量丰富,就低凹开池沼“锦汇漪”,形成丰富宝贵的活水。理水以聚为主,环池置景点,把九峰峦影及沿岸亭、廊、塔、楼、堂、榭,随同花草树木、天光云影全映池中,体现了明代园林以较大水面为构图中心的布局特色。寄畅园叠石自然,全园以黄石为主,具深厚、刚健的特征,形成自然古朴的山景风貌。叠石注重整体效果和细部处理,使功能和景观两全其美。水景处理奇妙,有方池、石潭、山涧、小池之丰富水景,更有“山水有清音”的八音涧,是叠石之精华、理水之杰作。
       寄畅园有建筑10余处。重建的砖雕园门东临横街,图饰雕镂精美,门头有集乾隆字体的“寄畅园”正额。入园为“清响”,粉墙月洞门,周围竹林萧萧,呈现高雅之风。再入,即明媚秀丽的锦汇漪,池塘宽广,又划分大小,聚散有致,园景皆映池上。知鱼槛为高敞方亭,二面临水,以《庄子·秋水》典故而名,在此静观,仰视山色,俯瞰游鱼,其乐融融。槛之南,沿岸为八间曲折长廊,面水开敞,廊间有六角攒尖小亭,亭廊池畔古木荫翳,总名郁盘。亭中置有敦厚古拙的青石巨桌,系秦氏古物。水池之南,与长方规整的镜池相对,靠东墙孤立的太湖石峰,高4.8米,造型修长玲珑,形似孤芳自赏的古代仕女,旧名美人石。乾隆南巡游园时,改名介如峰,镜池之北与峰相对有六角攒尖顶的御碑亭,中置乾隆御碑,刻有介如峰图及题记。碑石背面刻有“雨中游惠山寄畅园诗”,此碑系根据拓片于1987年重新刻制。在园之南端,倚墙筑有邻梵阁,登阁眺望,惠山寺、锡山龙光塔历历在目。此阁为1980年重建。原贞节祠享堂现辟为敞厅,悬“凤谷行窝”匾额,与惠山寺相通。其西南隅为秉礼堂,是由主厅、回廊、水池、假山组成的精致庭院。堂北硬山小轩含贞斋,三面围廊,前庭宽阔,银杏对植,偏东山冈横列,林木高耸,一派山林景象。这里曾是园主秦燿的读书养性之所。岗端为大型湖石山峰九狮台,悬崖陡立,是全园最高处。循山径北行,至岗阜之上的梅亭,旁植梅花而名。方亭背面实墙漏窗,三面开敞,俯瞰八音涧,尽在浓荫中。八音涧在北部山岭腹地,原名悬淙,为黄石垒砌的石涧,总长36米,宛转曲折,宽窄收放自如,两侧黄石深厚突兀,如同天然峭壁,其上枝叶叠翠,涧底山泉流淌,高差跌落,空谷回声,产生音响效果,故名八音涧,为张涟叠石杰作。嘉树堂位于锦汇漪北端,为园中主要厅堂,纵观山池景色深远,远借龙光塔之景。堂之东侧分一水湾,有曲折廊桥通往依岸而筑的涵碧亭,三面凌空架于水上,在七星桥与廊桥之间的小水面中,自成天地。亭旁多樟树,浓荫四合,上下映照,正合涵碧之意趣。七星桥为贴水石板平桥,长17米,由7块2米长的石板铺接而成,全桥古拙朴实,是园中横跨水面,贯通东西,连接清响斋与嘉树堂的重要通道。北京谐趣园之知鱼桥即仿此桥而建。池之西岸,有靠山贴水的黄石铺砌的鹤步石滩,长达50米,可容一人单行,其间有矶岛、石桥,枫杨枝叶横空,至此左右逢源,最富山水野趣。
       寄畅园有堂构12处、遗址3处、峰石1座、桥3座、池2个,涧、滩、台各1个,石碑1块、书条石217块、石刻2处、砖额3处、匾额7块、对联3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