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2019-02-01 09:00:10)
标签:

转载

学习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祭侄文稿》全卷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草稿,上面有大量涂抹之处,却历来被誉为“行书第二”,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苏轼曾说,“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书坛无数人。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留的书画真迹不多,历经战乱还能流传至今的书画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由于书画都是在纸或者绢上绘制的,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储存的文物,书画的生命极脆弱,光线、空气潮湿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坏。也正是这种珍贵性,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现存最早西晋书法作品《平复帖》,以及黄庭坚《诸上座》卷和米芾《苕溪诗》等,都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1984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陆续精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最多仅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三年以上,《祭侄文稿》也在其中。它上一次展出还是在2008年的“晋唐书法展”。很多人说,这种文物是“展出一次,伤害一次”。

许多学写毛笔字的人,都是从颜真卿工整的楷书字帖开始练习,但这部闻名天下的《祭侄文稿》,却是一篇饱含悲痛一气而成的文章。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多郡在短短时间内纷纷瓦解,无数人流离失所。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一门忠烈,与叛军奋起反抗。那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颜真卿守着平原郡,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住一部分敌军力量。为了助父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常常往来两郡之间联络。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季明被叛军斩首,颜杲卿也遭安禄山残忍杀害,“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有30余口被害。两年后,颜真卿有机会派人到河北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寻得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他写下这篇迟来的祭文。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一开始,他叙述个人的身份和侄子生前状况,文字节奏平缓,笔墨也比较清淡,转入祭文正题之后,他的字形变大、笔画变粗,用墨也开始浓了起来。他写道,侄子从小就很出众,正期望着做个好官。可谁想安禄山起兵造反,他们兄弟极力抗敌夺回土门,急挫叛贼的威风,可是却因为贼臣拥兵不救,让常山成为孤城。“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通篇作品,颜真卿在“父陷子死”四个字笔墨最重。他质问苍天:“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让你遭遇如此残害,再多的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写到亡侄的“首榇”(放头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归葬,短短几行里改了又改,“呜呼哀哉”,都是用草书连写。最后,他告慰亡侄“再等一个好的日子,再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灵魂如果还能知道这一切,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文字如江河一般倾泻而下。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强劲雄浑,而他本人的个性也刚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写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劝和叛将李希烈,因屡次宁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岁。德宗诏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北宋中期之后,颜真卿的书法得到了文人的极高赞誉,甚至推崇为神品。欧阳修就极力推崇颜真卿:“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这一时期,人们倾慕于颜真卿的书法技艺,更是把他当成了道德楷模,赞扬他个性的坚贞不屈,还兴起了对他的修庙祭祀活动。在皇室,颜真卿的名篇《祭侄文稿》《争坐位稿》等被收藏于宋宣和内府;在民间,还有很多颜真卿的作品被整理出来,颜书真迹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目标。

书法家米芾的《书史》记载“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世多石刻”。到南宋,甚至还出现了伪造颜书的现象。高超的书法技艺与深厚的情感,加上颜真卿本人的刚烈气节,都赋予《祭侄文稿》无上的魅力,成为家喻户晓的“天下行书第二”。

在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的情况下,保存尚好的《祭侄文稿》就更显珍贵。千年过去,这幅充满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仍然有机会被观赏,实在是整个人类的幸福之事。最搂台北故宫博物院将珍贵的《祭侄文稿》送到日本做展览,再加上日本的文物损坏“前科”、台北故宫出借程序受质疑、现任院长推诿责任等事实,引发了民众质疑。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肖像,是集艺术、历史、精神等价值为一体的文化符号,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已毁坏和消失了大半,留存到如今已实属不易,且文物一旦损坏,将难以复原。台北故宫的此做法对文物而言,实非幸事,希望其能撇开其他因素,慎重考虑文物外出展览一事,也希望《祭侄文稿》的落款“子孙保之”,真正成为一份代代相传的承诺。

[转载]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