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三年规划

(2018-09-30 09:39:46)
分类: 计划总结

推进我校科学学科教学工作,加强科学学科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名师引领、专业提升,团队发展。根据《湘潭子敬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实施方案》,特成立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现制定如下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为方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网络为交流载体,立足教学实际,聚焦小学科学课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并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推动我校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驿、辐射的中心。”

二、工作规划

(一)总体目标

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意识和水平。希望三年后,工作室能在县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县级小学科学名师。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教研活动的基地,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一系列专题研究,探寻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搭好一个平台。为工作室成员搭好一个平台,使工作室成员科学教学上相应提升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以工作室为窗口,充分发挥工作室顾问导师、主持人在师德修养、教育管理、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以多种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成员的整体教育教研水平。

2.抓好一项课题。针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促进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

3.出好一批成果。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应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形式在全范围内介绍、推广。工作室成员开设一定数量的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教学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定期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去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或农村学校送教

4、开好一个博客。名师工作室要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特点和本工作室目标,系统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开好富有自己特色的博,工作室博以成员风采、新闻动态、教学感悟、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习作园地、计划目标、理论前沿八个板块发送内容,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三年发展目标

第一年(2018年4月——2019年2月):建立工作室专题网络平台,明确成员分工。

1.组建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申报,明确成员分工,制订工作室建设三年规划方案。

2.完善配备设施(包括工作制度等),指导工作室成员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室博、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或博客等。

3.适时组织成员到市级名师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

4.申报一个省、市级课题,以课题促进成员研究能力的提升,引领工作室常规工作。

5.主持人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主题课例研究。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开展课例研究。深入成员的课堂教学中,定期听工作室成员的随堂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带领成员开展教育理论书籍的读书活动,提高理论素养;带领成员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相关比赛;带领成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促使每位成员独立上出高质量的课;确定自己科学活动项目发展目标,做到术业有专攻。

第二年(2019年3月——2019年2月):理论学习研修实践提升研修两大板块交叉进行。

1.成员积极参与系统学习学科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2.参与相关教育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相关专题微型讲座,进一步探究教学艺术。

3.推进工作室课题研究,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市级获奖或刊物发表,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

第三年(2020年3月——2021年2月):

1.结合读书、实践、研究、考察,召开研讨会,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2.组织教师进行校际教学交流活动,确定专题进行论坛活动。

3.检查课题研究情况,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4.举行课例展示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5.提升个人教学理念,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培养一至两名县市级骨干教师。

6.不断反思,及时完成学习记录及总结等撰写结题报告,开展送教支教活动。

7.完成工作室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务求在科研、实践上对全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8.提交研究的成果材料和工作室总结材料,接受学校评估,争取申报下一周期工作室。

三、工作室组建

(一)主持人介绍

     杨兰一,中共党员,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杏坛之星,镇小学科学教研联组组长。 任教科学教学十余年,赛课、论文多次获奖。有带团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

(二)工作室成员介绍

学校参与科学工作室成员有7人,均为专职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2岁,其中90后3人, 一级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杏坛之星2人。

优势:工作室参与成员内心都有较强的成长需求,参与研修积极性高。平时做事认真务实,能潜心钻研教学,教研组内活动积极参与,有团队意识。成员中有刘务老师是物理杏坛之星,刘伏连老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陈晓老师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化学系。

    不足:七位成员中有三位老师一直在初中任教,其余四位中有一位从没教过科学,两位曾兼任科学课。对于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不够清晰明了,教育教学理论较为薄弱,缺乏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组内能够担当指导与引领的教师太少,而亟待成长的教师多。

四、岗位职责

1.主持人工作职责:

1)全面主持工作室的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至少完成一节以上公开课,作一次以上教师培训讲座,组织一次以上论坛(报告会、研讨会)。

3)引领成员提高综合素质。使工作室成员经过三年学校教师成长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

负责对成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建立工作室和成员档案;加强对成员的考核,并做出综合鉴定,形成书面意见,定期提交学校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备案。

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 30 节次。

4)负责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成员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指导学员确定各自的研究课题,按时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或专题研究报告。工作室三年内至少主持并完成一个以上研究课题。

5)每学期应开设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示范课或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6)总结推广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名教师工作室工作经验,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

7)每学期接受学校教学部门指导、检查、评估,向学校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

8)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应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工作室网页的点击量高、质量好、效果显著。

2.充分发挥顾问、导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逐步扩大工作室成员的影响,努力培养研究、专家型教师。成为学校集教研、师训、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基地。

3.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顾问、导师指导下,工作室成员至少有一至两名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成为县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并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4.成为我县我市重要的教科研基地。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工作室在本学科或更广阔的领域里,能撰写一批优质的教育科研文章,完成研究课题并取得成果,以此带动成员的发展。

五、工作任务

1.工作室成员每学年至少阅读2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撰写读书心得。

2.工作室每学年至少组织1次全体成员到兄弟学校开展携手交流活动。

3.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承担不少于1次的专题研讨或微型讲座

4.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年撰写12篇有质量的论文,参加以上论文评奖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5.每位成员每学年不少于2节的研讨课,撰写1篇有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总结或论文。

6.每个工作室每学期至少命制一份期中期末考试卷,规范各阶段考试试卷命题工作。

7.定期或不定期上传学科教学教研信息、材料、成果到名师工作室专栏。

8.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有关业务教学、研训任务。

六、主要工作措施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工作室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出本人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2.强化教育理论学习。工作室主持人将向成员推荐教育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位成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读书计划,每年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读书量和相关的读书笔记。

3.打造专题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地使工作室成为动态的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的生成站。

4.加强教育教学交流。定期集中开展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同时在网上进行读书、教学感悟等各种研修的交流活动。每人每年至少主持一次网络专题研讨活动。

5.开展各种专题研修。定期集中(每月一次)就各自对当前学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例研讨、评课沙龙等活动,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实施成员工作例会。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交流学习心得与信息,调查分析教学现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总结提升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7.自主教学实践。组织开展工作室成员研讨课、交流课等活动,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年至少要有1节以上公开课或观摩课。

8.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可以围绕主持人的课题,承担一个子课题研究,也可以在主持人的指导下自主立项课题进行研究,确保每年至少有一篇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在县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9.与不同学科的工作室进行横向、纵向交流。在学习其它工作室的研究方式与研究作风的同时,也将本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10.外出观摩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观摩、考察学习,聘请顾问和导师进行指导。

11.工作室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核一次,由主持人负责,考核情况及时备案。对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其资格,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12.制订规章制度。制订工作室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切实履行工作室职责与要求。

13.倡导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分工互补。作室为成员提供学习、交流、研讨的发展平台。

14.落实后勤保障。工作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硬件设备以及外出学习交流、聘请专家讲座和工作室网站建设维护的资金等。

七、预期成果

1.建立成员成长电子档案,提高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教科研能力、水平,确保60%以上的成员成长为优秀教师。

2.建设工作室专题网络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现代教学资源库。

3.汇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论文等,形成高质量的文集。

4.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形成网络教研机制,使教研活动有效化、常态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