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论养士

(2021-08-23 22:07:31)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苏轼研究


《论养士》是《东坡志林》论古十三首之一,郎晦之《经进东坡文集事略》题作《六国论》。文章通过分析六国久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对养士的看法,其思想应该说对当今政治和社会治理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开头说:“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说明士这个阶层,到了春秋末至战国,队伍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那么,这个特殊群体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上“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前一类,我们可以统称为具备一定知识的人;后一类,我们可以统称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了让大家对这群人有一点感性认识,我们说一说孟尝君。孟尝君是以“善于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儿子。田婴去世后,孟尝君在薛城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和封地,“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故“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愿不惜牺牲一切报效他。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很有才干,就把自己的弟弟泾阳君送到齐国做人质,希望能在秦国见孟尝君一面。孟尝君有感于对方的诚意,打算入秦,但宾客们以为不可,纷纷劝阻,不听。这时,苏代出马了。苏代跟著名纵横家苏秦是亲兄弟,也善于游说辩论,他先给孟尝君讲了一个木偶人与土偶人的故事。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个木偶和土偶在那里说话。木偶对土偶说:‘天将要下雨,一下雨你就得瘫掉。’土偶对木偶说:‘我是泥土做的,瘫掉之后仍回到了泥里。可你呢?今天一下雨,雨水就会把你冲走,你连冲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讲完这个故事,苏代说:“如今的秦国,像虎狼一样,可是您却非要到那里去,万一回不来,您难道就不怕被土偶嘲笑吗?”孟尝君一听苏代这样讲,便取消了去秦国的计划。但后来孟尝君还是去了,不过这次是齐王派他去的,时间是在齐闵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打算让他出任秦国的宰相。这时有人向秦昭王谏言:“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秦昭王一听,深以为然,于是下令囚禁了孟尝君,并打算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到秦昭王宠爱的一个姬妾那里求救。那位宠姬提出的条件是希望得到孟尝君手里那件价值千金的白狐裘,可孟尝君只有一件,一到秦国就把它送给了秦昭王。孟尝君犯难了,问遍身边宾客,都一点办法没有。这时,坐在最下位的一个擅长偷鸡摸狗的宾客,站出来说自己有办法。于是他像狗一样半夜钻进秦王宫中的仓库,将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白狐裘偷了出来。秦昭王的那位宠姬得到白狐裘后,便在秦王面前说了一番好话。枕边风很管用,秦昭王下令放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被释放,便伪造通行证,改名换姓,准备混出关去。当他半夜赶到函谷关时,秦昭王因后悔放了孟尝君而派去追捕的人,也正赶往函谷关。按规矩,鸡鸣的时刻才会开关,在这里多呆一刻,就多一分危险。所以,孟尝君焦急不安,但又毫无办法。这时,下等宾客中有一个会学鸡叫的,学着公鸡鸣叫起来,结果函谷关周围的鸡也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卒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交验过通行证,孟尝君等便出了关。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工夫,追兵赶到关下,但为时已晚,只好空手而归。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来历。苏代以自己的论辩才能,成功阻止了孟尝君进入险境。鸡鸣狗盗之徒,以各自的一技之长,使孟尝君成功脱险。这说明,一个人只要用到地方上,发挥其所长,就能产生积极的意义。《孟尝君列传》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一位因贫穷才来投靠孟尝君的谋士——冯谖。孟尝君因供养着三千门客,渐渐“邑入不足以奉客”,于是“使人出钱于薛”,但“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便派冯谖去收息。冯谖到薛邑,大摆酒席,把所有的欠债人都召集起来,核对完信息之后,对那些富余能偿还利息的,约定了时日,实在贫穷无法偿还的,就把借据给烧了。孟尝君得知消息后,派人把冯谖叫回来责问,冯谖说:“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听了冯谖此乃市义之举,孟尝君马上变怒为喜,拱手称谢。当孟尝君被齐王罢相之后,冯谖出谋划策,先游说秦王,后游说齐王,不但使孟尝君复归相位,而且使他的“奉邑益广”。由上可以看出,古代士阶层的构成相当复杂,可谓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他们的共通之处是“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这些靠“役人以自养”的人有多少呢?作者文中例举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间,诸侯卿相争先养士的具体数量,然后说,除了史书记载的,估计不见于史籍的士人,应当是当时官吏的一倍,农夫的一半。

那么,苏轼对“养士”是什么态度呢?分析《论养士》,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基本观点:

一、总体上,苏轼认为士“皆奸民蠹国者”,即他们都是些残害百姓,蛀蚀国家的人。估计是因为士人皆“役人以自养”者,故作者才如是说。不然,就与后面的观点自相矛盾了。

二、苏轼说,就像鸟兽中有猛兽鸷禽,昆虫中有螫人的毒虫一样,若把士全部铲除,那是没有道理的。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这是自然的法则。社会的法则是“区处条理”,使好人、坏人“各安其处”。

三、苏轼说,士人中“智、勇、辩、力”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所谓“智”,是指那些有智慧、擅于出谋划策的人;所谓“勇”,是指那些勇敢、不怕死的人;所谓“辩”,是指那些能说会道,善于辩论的人;所谓“力”,是指那些能“击剑扛鼎”的大力士。苏轼认为,这四种人,本事各异,把他们安置停当了,即便凡民有造反之心,也没人肯给他们做领袖,这样社会就会安定。所以过去的帝王总是能根据当时的习俗想出各种办法,使这四种人同出于政府门下,受政府的控制和使用。大致的情况是:三代以上,从学校里拣选这些有才能的人;战国到秦代,从门客中挑选;汉代以后,从郡县小吏中选拔;魏、晋用九品中正之法;到了隋唐则开创了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

四、养士,应如何养呢?当然首先得给他们饭吃。当齐湣王被秦、楚两国对孟尝君的挑拨、诋毁所动摇,以为孟尝君的名声高于自己,又独揽着齐国之大权,罢了孟尝君,没收了他的封地的时候,那些宾客们很快就纷纷离他而去。食大于天,有活干,有饭吃,这是最主要的。苏轼认为,秦之所以很快灭亡,就是因为太相信法律的作用,而把宾客驱逐到了田野。“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而六国的君主,虐待奴役他们的子民,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但凡百姓中优秀的人才都被养了起来,没有人带头造反,所以才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其次,“智、勇、辩、力”这四类人,不是有饭吃就能了事的。这些人,是天生的不安定分子,动不动就会捣乱,所以除了“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外,还需要进行教化,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德治是三代圣王的政治理念,也是作者借养士所要表达和推崇的重要政治观点。

 

附:

养士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帝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