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之用典

(2021-07-23 10:13:40)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苏轼研究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作于熙宁六年(1073),时苏轼为杭州通判,陈述古为知州。苏轼喜欢在诗文中用典,这首诗通篇用典,清人赵翼叹曰:“坡公熟于庄、列、诸子及汉、魏、晋、唐诸史,故随所遇,辄有典故,以供其援引,此非临时检书所能办也。……想见坡公读书,真有过目不忘之资,安得不叹为天人也。”(《瓯北诗话》卷五)  

首联“郁葱佳气”暗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刘秀事。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载,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光武生,“有赤光照室中”。王莽时,方士苏伯阿为莽使,到南阳,他“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苏轼摘取原典中的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化用其意,意在说明章宅中现出这种“郁葱佳气”,将预示着这个孩子定会有大的出息,并不是说这个孩子将来可称帝称王。不过,这里用刘秀事类比陈章之子,并不十分切合人物的身份。况且,说句题外话,从后来苏轼的遭遇看,这样写确实不太谨慎。若使政敌挖空心思,鸡蛋里挑骨头,再酝酿发酵一番,恐怕就不是“乌台诗案”审一审发配黄州那么简单了,自己的脑袋不用说,陈述古家族的脑袋保得住保不住也很难说。这不是危言耸听,苏轼一生在文字上栽了的跟头不少,连他自己也说“平生文字为吾累”。这里我举二例。苏轼有《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曰:“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诗的意思无非是说, 钱塘秀才王复家的庭院中有两棵桧树,树干笔直,耸入云天,有凌然不可侵犯之气势。不仅如此,它们的根也毫不弯曲地直扎入地下。双桧的根如此之直,只有潜伏地下的龙才能了解。本来诗人是借物以喻王复秀才,赞其表里如一、刚正不阿。不料,东坡贬黄州后,因神宗皇帝多次想起用他,宰相王珪便拿诗说事,攻击道:“轼尝有‘此心惟有蛰龙知’之句,陛下龙飞在天而不敬,乃反欲求蛰龙乎?”意思是,皇上您飞龙在天,他不知敬爱,反去求蛰龙的赏顾,显然有不臣之心。好在章子厚在旁边帮了苏轼一腔,说:“龙者非独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龙也。”神宗觉得章子厚的话在理,便说:“自古称龙者多矣,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也?”退下来后,章子厚责斥王珪说:“您这不是要灭人家族吗?”这是苏轼的好朋友王定国在其《闻见近录》中记载的,应该是可信的。苏轼还有《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三曰:“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诗作于元丰八年五月一日,当时苏轼归耕常州的请求得到朝廷批准,又看到浙西灾区获得丰收,故曰:“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苏轼往扬州竹西寺的路上,“见百姓父老十数人,相与道旁语笑。”其间一人以两手加额,出于至诚,“讴歌吾君之子”,(《辩题诗札子》)苏轼心中喜悦,故云:“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但这首诗后来也成了政敌攻击苏轼的把柄。元祐六年(1091)八月初,御史中丞赵君锡、侍御史贾易联衔弹奏苏轼和苏辙,其中劾苏轼的罪状主要便是留题竹西寺的这首诗,贾易说:“其兄轼,昔既立异以背先帝,尚蒙恩宥,全其首领,聊从窜斥,以厌众心。轼不自省循,益加放傲。暨先帝厌代,轼则作诗自庆曰:‘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书于杨州上方僧寺,自后播于四方。轼内不自安,则又增以别诗二首,换诗板于彼,复倒其先后之句,题以元丰八年五月一日,从而语诸人曰:‘我托人置田,书报已成,故作此诗。’且置田极小事,何至‘野花啼鸟亦欣然’哉!又先帝山陵未毕,人臣泣血号慕正剧,轼以买田而欣踊如此,其义安在?谓此生无事,以年逢大有,亦有何说乎?是可谓痛心疾首而莫之堪忍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三)针对政敌的弹奏,八月初三,辅臣奏事延和殿,论及苏轼题诗竹寺一案时,苏辙代兄长做出了解释。八月初八,苏轼上《辩题诗札子》,详细陈述了题诗原委,并明确指出这是君锡等人“公然诬罔”,强烈要求“付外施行,稍正国法”,这样可以使“今后臣子,不为仇人无故加以恶逆之罪”。最后,“竹寺题诗案”以贾易、赵君锡、苏轼三人均外放而不了了之。

充闾用贾充典。《晋书·贾充传》载:“贾充字公闾,……(父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苏轼巧妙地用贾充的名与字组词入诗,既指“佳气”充满陈章门户,又用了原典之意,言陈章之子将光大门户。诗词由于受格律和字数的限制,一些思想感情不便明言或者不容易用三言两语表达清楚,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故事和一些有来历出处的语词来替代表达,即所谓用典,也叫用事。诗歌中用不用典,需要根据情感的表达来确定。一般而言,不借助典故能尽情表达的,就不要为了用典而用典。如果确实需要用典,也要用得流便,不要产生隔膜,最好是用了典又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如“郁葱佳气夜充闾”,即便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也能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始见徐卿第二雏”直接用杜甫《徐卿二子歌》的诗意来赞美陈章之子。只是将“二雏”变为“第二雏”,即第二子。杜甫诗云: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

陈章“第二雏”如何?去读杜甫的《徐卿二子歌》。用典的好处就在这里,用不多的几个词,让人能想到背后丰富的内容。  

颔联“甚欲”即特别想。旧俗,小孩出生三日、满月或者周年,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或“汤饼会”。唐代诗人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云:“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故颔联上句说,自己特别想成为汤饼宴上的客人。那“汤饼”又是什么东西呢?宋代张师正《倦游杂录》云:“今人呼煮面为‘汤饼’,唐人呼馒头为‘笼饼’,岂非水瀹而食者皆可呼‘汤饼’,笼蒸而食者皆可呼‘笼饼’?”宋代马永卿《嬾真子》卷三云:“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命面也。”由此可知,“汤饼”就是面条,吃长面条则是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的象征。古时,男尊女卑,生了男孩称“弄璋之喜”。只有“弄璋之喜”,才办“汤饼筵”,才有长寿面吃。故苏轼开玩笑说:自己去当“弄璋之客”,唯一愁的就是怕像唐代宰相李林甫那样出丑。颔联下句典出《旧唐书·李林甫传》:“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麞之庆。’客视之掩口。”“璋”是玉,而“麞”是兽,两者不是一回事,故唐后,人们以“弄麞之庆”讥刺浅学之辈。苏轼把含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民间习俗和与之关联的故事一起糅合进诙谐幽默的诗句里,让读者联想到众亲属祝贺陈章生子的喜庆热闹场面。用典,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受时空限制,借典以表达想要表达的情思,再现不能直接描述的场景。

颈联上下句都用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上句“参军新妇贤相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王浑跟妻子钟氏一起坐着,看见儿子王济从院子里走过,很自豪地对妻子说:“生儿如此,足慰人意。”他的妻子笑着说:“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参军即王沦,王浑的弟弟,曾为晋文王司马昭大将军参军,故称。王浑妻子听到丈夫如此说,便跟他幽了一默,说:如果我能婚配参军,生的儿子本来可以不止是这样的。原典中,钟氏的话是调侃,开玩笑,苏轼用此典漉掉了玩笑的成份,真诚夸赞陈章夫妇不逊于参军、新妇,生的儿子自然很优秀,甚“足慰人意”。下句“阿大中郎喜有余”典出《世说新语·贤媛》:王凝之的妻子谢夫人嫁到王家后,非常瞧不起凝之;回到谢家后,心里一肚子怨气,嘴巴噘得能挂住油瓶。谢安安慰开导说:“王郎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品和才学都很不错,你怎么还这么不满意啊?”谢夫人回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阿大,可能指谢尚。谢安的叔父谢鲲只有谢尚一个儿子,故称阿大。中郎,可能指谢安的二哥谢据。封,谢韶,字穆度,小字封,谢万之子。胡,谢朗,小字胡儿,谢据之子。遏,谢玄,小字遏,谢奕之子。末,谢琰,字瑗度,谢安之末子。谢夫人埋怨说,谢家叔父辈中,有许多像阿大、中郎这样的人才,同族兄弟中,像封、胡、遏、末这样的俊杰比比皆是。天地之大,怎么竟然生出王郎这么个东西。苏轼此处借用“阿大、中郎”,以指代陈章之外陈述古的其他兄弟们。陈章生了儿子,壮大延续了陈氏家族的血脉,对同族兄弟来说自然也是喜事。颈联,作者将不同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正反用典,相互映衬,不仅写出了陈氏家族因陈章生了个优秀的儿子而高兴,而且也有赞陈氏家族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意味。好的用典,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深度联想,拓展诗歌的意境。

尾联“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用桓温故事。《晋书·桓温传》:“(桓温)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这里苏轼用原典中“英物”、“试啼”二词入诗,直接用原典原义称赞陈章之子。

从《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一诗的用典可以看出,苏轼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用典面宽广,用典手法灵活,不仅使自己的才力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自己创作的诗歌意境更为广阔,思想更有深度,且富有趣味性和说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