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识人术

(2021-01-05 14:48:45)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木石随笔


老子曰:“知人者智。”意思是,一个理智的人,要善于知人。人与人相处,知人,才会处得久;人与人共事,知人,才能成其事。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认识一个人,真正了解一个人,孔子办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篇》)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用他的办法去“视”、去“观”、去“察”,这个人就无心可隐,无形可匿,能够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具体说:

“视其所以”,就是察看这个人平日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所以”,即“所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巧言”,即满嘴的好话;“令色”,即满脸的笑容。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般不厚道,多是假仁假义,装出来的。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名予,字子我。宰我是孔门学生中有点“叛逆”的个别,他不像颜回那样与老师“言终日”,而“不违”(《论语·为政篇》)。他常常和老师争辩,甚至当面顶撞。一天,鲁哀公向宰我请教——由此事可见,宰我还是很有学问的,不然,鲁国的国君怎么会向他请教?——鲁哀公问以前土地神神主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周朝用栗木是为了让老百姓畏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告诫宰我:“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既成的事实已无法挽回,就不要再规劝了;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追究了。”(《论语·八佾篇》)从孔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证实,宰我说的没错。因为周人用栗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故而孔子没有和宰我辩论。但孔子认为,周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并有所损益,“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篇》),已经相当完善了。所以他认为,宰我不应该向鲁哀公提及此事,不应该拿这一“眚”去否定周礼之“大德”,让鲁哀公对周礼产生怀疑。孔子讲仁,教学生学仁,做仁人君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宰我表示怀疑,于是就和老师抬杠:“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篇》)意思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井里头有仁”,他是不是为了仁要跳下去呀?”宰我认为社会坏到了这个程度,老师您大谈仁义道德,最终是要吃大亏的。孔子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为君子,他可以为了求仁而舍弃一切甚至生命,但绝不会受别人的欺骗而使自己落入陷阱之中;他也可能被欺骗,但绝不可能被愚弄,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讲仁义道德的人,是有学问的君子,既圣又智,他可能被时代所遗弃,但绝不会被时代所陷没。宰我提的问题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孔子讲孝道,讲“三年之丧”的古礼,宰我也提出质疑。他认为三年之丧,这个丧期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不为礼习乐,礼乐则必坏必崩。庄稼一年一成熟,取火用的燧木一年轮一遍,因此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听了宰我的话,问:一年之后就吃香米,穿锦缎,你心安吗?宰我答:心安。孔子很生气地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服三年之丧,吃美味不会觉得香甜,听音乐不会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会觉得舒适,所以不那样做。你觉得服丧一年能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被老师抢白了一顿,走了出去,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宰我这小子不仁啊!没有良心。孩子生下后,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之丧,是天下通行的丧礼。从父母那里,宰予难道没有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论语•阳货篇》)孔子认为孝不是形式,是乌鸦反哺,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回报。所以,孔子看到宰我对孝是这种态度,很生气。还是这个宰我,经常白天睡觉。过去的读书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白天是不敢偷懒睡觉的,这是传统,更是规矩,但宰我却我行我素,不在乎这个。也许是其他弟子看不惯了,便报告给孔子,让他老人家管一管。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粉刷也没有用。对于宰我这样的人,你还能责求他什么呢?他就那个样,责求也无济于事。读到这里,我想起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有的领导甚至老师在大庭广众面前也讲,这句话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本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用以自勉的话,但却被某些教育管理者当作金科玉律,动不动就拿它来苛责教师。试问:像宰我这样的“叛徒”,连孔圣人有时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一个普通的老师又怎么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都教成“三好”、“四好”或者“五好”呢?教育不是打铁,老师也不是铁匠。孔子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最主要的在于他主张“有教无类”。宰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经常跟老师叫板,让孔子头大,但他也有自己突出的才能。在孔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中,孔子将宰我排在言语科第一,位居子贡之上。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宰我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但言行不一,所以孔子说,以前,我听了别人的话便相信他会那样去做;现在,我听了别人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为宰予的表现让我改变了对人的态度。孔子认为宰我对他是有帮助的,倒是德行排第一的颜渊,对孔子的观点没有丁点的不喜欢、不赞同,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论语·先进篇》),感叹对他的学说一点也没有帮助。

“观其所由”,就是察看这个人做事的动机,搞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言行只是人外在的表现,况且言有虚实,行有真假,所以仅从表面不足以判断一个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想极力挽救、恢复,以便使社会尽快步入正轨。宰我主张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表面看也是为了礼乐制度:“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改为一年之丧,你“食夫稻,衣夫锦”,心安否?宰我说:“安。”孔子通过进一步的了解,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缺乏真诚的爱,没有理解孝的真谛。

“察其所安”,就是察看这个人“安”于什么。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事,心就安;做坏事,心就不安。安与不安,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辈子做好事,是真心实意行善,是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视其所以”,是从日常行为上对一个人作出初步判断;“观其所由”,是由外而内的进一步考察;但仅此两点尚不足以完全判断一个人;只有“察其所安”,把握了人心中最牢靠、最稳定的东西,才能认识一个人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孔子的识人之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这一辈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