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三绝句》想表达什么
(2019-08-17 15:43: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苏轼研究 |
大多学者认为,《骊山三绝句》是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过长安,游骊山而作。诗云: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何必苦跻攀。
综观三绝句,第一首首二句“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是三首之总纲、主脑。意谓要守住祖宗成业,必须做到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只可惜过去的那些帝王们往往自恃太平,却不知居安思危。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青年苏轼,游骊山,之所以有此论,自然是以史为镜,出于对国家社稷的担忧。因为宋王朝到了仁宗时,已承平近百年,正如诗人在其制举试所进《策略一》中所言,现在的朝廷是“怠惰弛废,溺于宴安”,“畏期月之劳,而忘千载之患”,“日趋于亡而不自知”,故而他得出“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的惊人论断。此论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那么,那些“前王”因“恃太平”会做出什么,后来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诗人用诗作了形象的回答:
第一,“恃太平”者会大兴土木,劳民而伤财。第一首曰:“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秦代的阿房宫被项羽烧毁后,到了唐代又在那儿盖起了华清宫。诗人说,连土地都不得安生,更不要说是老百姓了。句中“才”字,用夸张语,极富情感色彩,有力地讽刺了秦始皇、唐玄宗“前赴后继”大兴土木的丑行。
第二,“恃太平”者会昏聩颟顸,不辨是非。第二首“举烽”,说的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用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杀于骊山下。“指鹿”,用赵高指鹿为马事。赵高乃一介宦官,却掌握了秦朝的实权。他故意颠倒黑白,恣意行事,也没人敢言。山中无老虎,猴子竟成了霸王。“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二句中“上皇”指唐玄宗。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却怨”用张权舆事。杜牧《与人论谏书》云:“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苏轼用其事,并没有讽刺张权舆的意思,只是说皇帝们都爱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却谁也不知前车覆,后车戒,不念这里发生了那么多可怕的事。
第三,“恃太平”者会问道寻仙,欲求长生。第三首前二句写秦始皇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事。诗人说“万古明知去不还”,但始皇却不“明知”,因为长生之念蒙蔽了他的心。后二句,“秦陵”即秦始皇陵墓,在骊山。“朝元”即朝元阁,也在骊山上,相传玄元皇帝老子曾降于朝元阁。诗人言,秦始皇欲求神仙,结果一无所获,最后还是死了,近在咫尺的秦陵即是明证。既然如此,唐玄宗又何必辛辛苦苦攀上朝元阁去求仙呢?由此可见其昏庸。
总之,诗人写《骊山三绝句》就是为了劝帝王们知“商鉴”, 善“持盈”,明白太平时如何去守成。联系仁宗朝那时的现状,苏轼可谓用心良苦,由此亦可见得苏轼青年时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