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随波逐流”

分类: 闲人闲话 |
漫话 “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是一句成语,最早出自于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楚辞》“渔父”这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中,渔父不赞同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批评屈原想得太深而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被放逐的下场。
后世从渔夫这段话中引申出成语“随波逐流”,意思是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随波逐流被认作为贬义词。随波逐流与同流合污意思相近,但笔者以为还是有区别的。只有当“流”成为污流时,随波逐流也就成了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之谓“流”,那就不是小众、少数,而是大众、多数甚至于大多数。随波逐流这种现象,无论是认知、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广泛存在。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能够创造出一种思想的,只是极少数甚至个别人,绝大多数人只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接受某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传媒的“舆论引导”,对人们认知的影响不可低估。
认知上的随波逐流指的是,对某种思想,不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与分析,只是人云亦云,报云亦云,盲目和机械式的接受,照搬照套的应用。
如果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认可并主动接受了某种思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入波入流,与随波逐流是有根本区别的。自觉认可和接受的某种思想,会成为信仰,无论风云变幻,始终坚定不移。
职场上,曾经有过很清明的生态:只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就能得到升迁重用的机会。以后,乌云来了,当各种各样的“潜规则”笼罩职场时,能力与实绩已不再成为唯一、甚至不再成为主要的升迁和重用的因素。而“潜规则”纷纷反映在现实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说明了“潜规则”的普遍性和难以抗拒性。
在难以抗拒的“潜规则”面前,渔夫的随波逐流处世哲学成了“识时务”、“与时俱进”,不愿随波逐流的“独清”、“独醒”,则成了职场的另类。能冷对“自命清高”嘲讽,长期原地踏步而又义无反顾、任劳任怨埋头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淡泊名利的,能有几个?
日常生活中的随波逐流,更是随处可见。听说哪个菜场菜便宜,大家都去买。听说哪个地方风景好,大家都去玩。网购也因随波逐流成普遍。这些都是无害的,有的还是有利的,至少不会造成多少损失。民间习俗、传统文化,是随波逐流的结果。没有随波逐流,就形不成一种文化和习俗。也有不能随波逐流的,随波逐流就会落入诈骗陷井,随波逐流就会进入认知误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随波逐流也要作具体分析,有缺乏判断能力的无知,有心有不甘甚至明哲保身的无奈,也有不必计较的无害或少害。要有怜悯之心、宽容之心、容忍之心。毕竟,“独”在世人眼里就是个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