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南农村第四波

(2023-02-21 08:25:18)
分类: 随笔一记

   苏南农村第四波

      苏南农村第四波


  苏南,顾名思义江苏南部,以往也称苏锡常。京、镇江划入苏南是后来的事。苏南农村,因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南模式”而始受广泛关注。

29年前,我有幸接待过现代著名记者穆青、冯健。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令我对二老肃然起敬。从新华社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二老,继续敬业着新闻事业。刚完成采访的二老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显得格外轻松,一路谈笑风生。不久,通讯名篇《苏南农村第三波》在《人民日报》发表。

27年后,新华每日电讯的一批记者重走二老在苏南农村走过的采访路,探讨苏南农村第四波,并以“造乡”概括。

由穆青、冯健和袁养和合作的《苏南农村第三波》,重点写了苏南农村继第一波“造田”、第二波“造厂”后的第三波“造城”,即小城镇建设。

29年过去了,苏南农村的前“三波”现今如何?

苏南人多地少,人均仅一亩地左右。勤劳的苏南农民,硬是把有限的耕地,打造成高产稳产的良田,延续着“鱼米之乡”的风采。我这个“插的生产队,人均不满一亩地,半稻半棉,口粮自给,棉花全部卖给国家。这就是“造田”。已成全国三大制造业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3642亿元的苏州,仍有254万亩受严格保护的永久基本农田。

趁早贪黑、把农业做到极致的苏南农民,仍难言富裕。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苏南农村开始兴办社队工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星罗棋布,“造厂”成波。“造厂”成就了苏南农民的富裕。如今,苏南以民营企业形态延续的“乡镇企业”,有的已跻身世界500强。

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推动力的小城镇建设,在苏南蓬勃发展,90年代早中期形成高潮。一波“造城”,改变了苏南农村的面貌,也有益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随着苏南农村普遍进行的乡镇合并,如今,被撤销镇建制的市镇出现衰落,而合并后的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市镇建设得到更大发展,俨然一座座现代化小城市,名副其实的“造城”。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城镇常住人口,苏州81.76%,无锡82.79%,常州77.07%

去年新米刚上市,老家的朋友给我送了4袋,我一看是常阴沙的金乐华大米。常阴沙我很熟,19817年我从中学调县委党校工作时,党校就在常阴沙农场14工区,3年后才迁回城。常阴沙原是国营农场,后来划给张家港。1984年党校迁回城里后,我就没再去过常阴沙。

常阴沙是如何发展的?这让我很好奇。上网一查,拥有37.5平方公里、3.8万亩耕地的常阴沙,2012年开始走发展农业与旅游并行的道路,成为张家港市常阴沙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2013年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14年获评全国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为发展理念,以“乡、野、田、趣为风格神韵,打造“江南水乡品质、农事采摘情趣、知青文化怀旧、生态农业休闲的旅游特色。

10多年前,我参观过张家港市永联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000亩地不到10名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不在田头而在监控室内。永联村已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该村开园20多年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名扬省内外。

苏南所剩不多的基本农田,已成稀缺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稀缺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各级政府都在考虑这事。如今的农业,已不仅仅是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也已介入。进了城的乡下人对田园风光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田园风光有一种新鲜感。查网后我提议,清明油菜花开的时节,去常阴沙看看。得到全家人热烈响应。

我以为,如果要说苏南农村有个第四波,用“造景”来概括,或许更为恰当。

苏南农村第四波

苏南农村第四波

(图片为常阴沙,诚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