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情结
《论语.公治长》第二十一章: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大致翻译: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的那些青年,志向高远而办事疏略,我不在鲁国,不知道如何修正他们的失误。”
孔子为什么周游历国?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想寻找一个实现他政治理想的机会!说白了,就是一个做官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他才可能把他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啊!
他们找啊找,找不到啊!孔子六十几岁了,早就过了现在应该退休的年龄了。何况,在当时,人的平均寿命短,六十岁,应该是很老的了。这样一个老人,还在为找工作奔波,找了多少年还找不到,也真够令人沮丧的。
中国人非常看重故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当然不免想打道回府。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孔子六十岁的时候,在陈国。鲁国国内政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桓子去世了。他临终前,对继任者季康子说,把孔丘找回来,参与鲁国政治。季康子当了宰相,真的想把孔子找回来,可是,有人又反对。
双方妥协的结果是,让孔子的学生冉求回来担任重要职务。这个时候,冉求正跟随孔子,在陈国呢。鲁国的使者到陈国,找到冉求,宣布了请冉求回国的朝命。
孔子知道了,就对学生说:“鲁国现在召冉求回去,不是小用,而是要大用。”他又对子贡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的那些青年,志向高远而办事疏略,我不在鲁国,不知道如何修正他们的失误。”
子贡是何等的聪明!在送别冉求回国的时候,子贡把冉求拉到一边,对他说:“你回国后,一旦获得任用,马上请老师回去!”
这些事情,见《史记.孔子世家》。
“吾党之小子”,指冉求等人。他们志向高远,道德学问才能,俱已可观,自然已经可以出来当官,甚至当大官,但是,他们毕竟年纪轻,办事则难免疏略。孔子若在外地,当时的通讯技术又非常落后,孔子不知道如何及时修正他们的失误,及时给他们提建议和警示等等,所以,就说了这些话。
孔子终身未忘情于政治。先是从政,半途而废,继而周游历国,冀有所遇而不得,遂思归而传道于弟子,让弟子行其道而实现其政治思想,继又知鲁召冉求为官,孔子又不甘于仅教书传道而已,而是想当从政弟子的政治顾问,虽不在行政之位而具行政之实。
知师之深,莫若高足。子贡闻弦歌而知雅意,故在送别师兄弟的时候,告诫冉求云云。此后又过了五六年,孔子才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可是,孔子仍有影响鲁国政治的力量,其门人在鲁为官者不一,他们常就政事向孔子请教,故事实上孔子归鲁后确实行“裁之”之事。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对冉求说:“阿冉啊,你回去会担任重要职务。你当了大官,马上聘请我担任你的顾问啊!让我再为我们鲁国服务几年啊!再说,我家阿鲤(孔子的儿子)身体不好,阿伋(孔子的孙子)还小,我的负担不轻啊!”以孔子的身份,向一个学生说这些话,显然难以开口啊!
那么,为什么孔子要对子贡说那些话啊?因为子贡绝顶聪明啊!知道老师这样说的用意,是要他向冉求提出,当了官,就请老师当顾问!孔子不用明说,子贡自然会领会老师的意思,并且去做。孔子非常了解子贡,确定子贡会这样做的。子贡也确实心领神会。
如果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这些话,例如对樊迟、曾参、高柴等智商情商都比较低的学生,说这些话,他们未必能够理解,说了也很可能白说。
看看古今人情世故,真是很有趣。
(本文作者赵杏根,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苏州市祥瑞文化研究会理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