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杏根教授谈传统文化(5)
(2022-06-21 11:07:45)分类: 祥瑞文化 |
赵杏根教授谈传统文化(5)
仁者应该是智者
《论语.公治长》第十八章: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智),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如何?”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智),焉得仁?”
令尹是春秋时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子文三次担任这个职务,三次被罢免。当上令尹的时候,他没有表现出喜悦,被罢免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愠怒或者沮丧,而是从容、淡定,冷静而全面彻底地与新令尹办好交接手续。这样的涵养,是远远超过常人的。
背后的原因何在?此人毫不以个人名利挂怀,一心以国家事业为重。孔子认为,此人可以称得上忠了,可是,还称不上“仁”。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去参加大夫棠公的丧礼,看到棠公的妻子棠姜非常漂亮,就娶了棠姜作妻子。齐国国君庄公也喜欢棠姜,发展到和棠姜私通。崔杼发现后,就把庄公杀了。崔杼这样的人,就叫“乱陈在子”,人人得而朱之的。
当时,齐国有个大夫叫陈无须,也就是陈文子——此人去世后,谥号为“文”,因而被称为陈文子——他显然没有力量诛杀崔杼,但他不愿意和这样的乱陈在子生活在同一个诸侯国,所以,他宁可抛弃了巨额家产,也要跑到别的诸侯国去!坚决不愿意和乱陈在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孔子对他的评价是“清”,也就是清高。
有看官会说,讲书的,你错了。书上明明说,“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他抛弃的,只是四十匹马,你为啥不讲“四十匹马”,要讲“巨额家产”呢?
我说,陈子文是干什么的?放马的吗?如果他是放马的,那么,除了这四十匹马以外,他应该不会有多少家产了,大概会有一片牧场,几间住房,几个马棚吧。
可是,陈子文不是放马的,他是大夫,有封地的,当官的。仅仅是马,他就有四十匹,那么,其他的牲畜、房产、地产、房屋、家具等等呢?总要和这四十匹马相称吧?
因此,他为了不和乱陈在子处于同一个诸侯国而到别的诸侯国去,抛弃的,不仅仅是四十匹马,而是巨额的家产。这样的人,当然是“清”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他们都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呢?因为他们都够不上“智”的境界。就这一章看,子文没有表现出其“不智”,但陈子文的“不智”,表现得很明显。
他不愿意和乱陈在子同处一个诸侯国,宁可抛弃巨额家产,也要躲避到别的诸侯国去。那么,他进入到别的诸侯国之前,总要了解一下,那个诸侯国有没有乱陈在子?他没有。到了那个诸侯国,才发现,这个诸侯国也有乱陈在子,不能住,于是再跑到另一个诸侯国,一看,啊,这个诸侯国也有乱陈在子,于是再跑。这当然不是智者所为。
仁者应该是智者,他们连智者都不是,怎么称得上仁者呢?
(作者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苏州市祥瑞文化研究会理事)
注;两处错字为编者改,与作者无关,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