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杏根教授说传统文化(2)

(2022-05-06 10:43:07)
分类: 祥瑞文化

赵杏根教授说传统文化(2

                                             “礼让”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中的“何有”,都作何难之有解,也就是“有什么困难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为”,作动词,读第二声的时候,相当于英语中的DO,可以取代任何行为动词。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以合适的动词去翻译。

在孔子和儒家那里,礼是包括某些法的。

不要忘记,还有“让”呢!

礼,或者法,作为社会规范,对人而言,是外在的力量,对人起着约束的作用,人是被约束的。“让”呢?是人主动的,是一种自我约束。因此,礼和让,功用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约束个体。当然,“礼让”,还有按照“礼”“让”的意思,突出一种“礼的自觉,但其重点,还是在“让”。这和《论语》的〈泰伯〉中,孔子表彰泰伯“让天下”的至德,宗旨是一样的,也都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这里就不多说了。《镜花缘》中,有“君子国”,那里的人,实践“让”,很有趣的。当然,那是小说。

清代的毕沅,不长的一生,若干方面都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洪亮吉总结他成功的原因,就一句话:“一生得力之处,全在于能让。”

我以前经常对学生说,要尽量利用不必和人家争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至少,应该尽量利用不必在小范围内和人家争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最为粗浅的,例如,人们在争着买肉,我就去买鱼。买鱼的人也多,我就去买鸡蛋。诸如此类。当然,这是比喻而已,更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我就一般情况而言。荀子说,人能“假。这个“物”,其实就是和“我”相对的整个客观世界。整个客观世界中,应该存在不必和小范围内的人相争的资源吧?这仅仅以资源而论。《国语》中,某位智者说,“人性凌上”。知道了这一点,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问题上,我们也就容易“让”一下了。

这样说来,相关的思想,不仅仅是道家的法宝,孔子也同样提倡。毕竟,仲尼同学是老子的学生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