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园

标签:
人间天堂 |
耦园
耦园坐落在苏州古城东隅小新桥巷6号内,东接内城河与城墙相望,南临小河,西接仓街,北临小柳枝巷小河,东北与东园相通,三面绕水,占地0.8公顷,建筑面积4496平方米。1995年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曾任四川保宁知府的郡人陆锦(字闇亭)构建“涉园”于此,取陶渊明《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意,又名“小郁林”(纪念三国郁林太守陆绩)。陆氏后,由书法家郭凤梁(字季虎)赁居,后园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
同治十三年(1874),欲辞官隐退的苏松太道道台沈秉成(1823—1895)从上海到苏州养病,购得涉园旧址,聘画家顾沄参与,在旧园基础上设计,扩地营构,形成一宅两园的规模格局,保存至今。光绪二年(1876)东花园落成,并更名为“耦园”。“耦”本意是二人并肩耕作的意思,后又引申为夫妻、佳偶之意。沈好金石字画,精于收藏,继配严永华娴辞赋,工丹青,夫妇唱和有《联吟集》,自谓佳耦。以“耦”作为园名,是双关意,既表示夫妇耦耕之意,又取《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句,耦耕者为春秋隐士,以寓沈氏夫妇双双避世偕隐、啸吟终老之意。耦园建成后,沈氏夫妇在园内偕隐八年,诗酒唱酬,文人雅集。光绪十年(1884),沈秉成奉诏复出任官,先后辗转顺天(北京)和广西、安徽等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沈秉成因病回苏,卒于耦园。此后耦园逐渐败落,沈氏后裔移居归居湖州竹墩老家,耦园交由一黄姓裁缝代管,逐步租赁给他人散居。
民国17年(1928),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陈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农以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等。嗣后,东花园曾租于杨荫榆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民国26年(1937)秋,苏州沦陷,杨荫榆被日寇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民国28年(1939),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于补读旧书楼上撰成《史记地名考》。
1940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购下耦园,当时园子破败,已散为民居。刘国钧将一部分住户逐渐搬出,重加修葺。1955年,刘国钧将耦园以赠送给振亚丝织厂资方陶叔南的名义再投转该厂作为企业财产,此时振亚丝织厂已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耦园成为振亚丝织厂的车间、仓库、理发室、浴室、女工宿舍、托儿所等。园内居民至1958年大部迁出。1960年,经苏州市政府批准,耦园划归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管理与整修。
耦园在苏州众多的古典园林中布局独特,与苏州园林常用的“前宅后园”造园手法不同。园东、南、北三面环河,西面临街。总体布局依地形而建,为规则矩形,东西宽约100米,南北进深约80米,占地约7800平方米。南临水巷,北枕河道,前后均建有水埠码头,旧时南面正门前还建有照墙,至今保持着苏州水城建筑的历史风貌,为现存苏州园林建筑中孤例。水阁“山水间”内“岁寒三友”落地罩雕刻精美,规制较大,为苏州各园之冠。
园内布局为并列的东、中、西三部分,依次展开,中为住宅,东西各有一园,分别为东花园和西花园。耦园内“受月池”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唯一连通外河、与城市水系紧密相连的水池。园北背河的楼房,通过楼上走廊和过道,将中、东、西部联成一体,东达东花园最东之“双照楼”,西可至西花园最西端的“藏书楼”,这种以一曲贯通三部的楼廊,俗称“走马楼”,在现存苏州园林已属少见。
东花园为全园精华,以山池为中心,建筑环于四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一组重檐的楼厅,在苏州各园中较为少见。东南角略突出,内辟小院三处,重楼复道,西与住宅相连,总称“城曲草堂”,中间设大厅三间,是旧时园主宴聚处,与“山水间”水阁南北对峙。楼前隔以平坂草皮,卵石地曲折延伸。正面为黄石假山,气势雄伟峻奇,体形浑厚,绝壁、蹬道、峡谷、悬崖等叠山手法自然逼真,石块大小相间,以横势为主,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和明嘉靖年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清初涉园遗物,是可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西花园,以书斋为中心分隔成前后两个小院。书斋称“织帘老屋”,南庭院叠湖石假山,与东花园黄石假山遥相呼应。书斋后面又有一院,隔山石、树木建书楼一座,是书房和庭院结合较好的例子。
中部住宅,沿南北中轴线依次设门厅、轿厅、主厅和楼厅。楼厅与东侧楼区、西侧藏书楼相连,沿楼后部通道可贯通东西。
全园现有堂馆亭榭21座,主要有:门厅、轿厅、载酒堂、楼厅、无俗韵轩、城曲草堂、补读旧书楼、筠廊、望月亭、吾爱亭、樨廊、藤花舫、储香馆、受月池、宛虹杠、山水间水阁、听橹楼、魁星阁、织帘老屋、鹤寿亭、藏书楼等,另有黄石大假山1座,湖石假山1座,峰石11座,古井1口,古树名木8株,其他植物32种300多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