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屋记事

(2023-05-16 15:26:39)

 

  余银川

我老家在新登古城共和街,父母过世了,老屋也成了摆设,很少过去。近日,接到政府通知,古城更新需要,老屋将要拆迁。心不禁有些惆怅,许多往事杂乱地穿梭在记忆里。

我家是移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建造新安江水电站,淳安四十万人口大移民,背井离乡,异地扎根。我家被安置在新登镇共和村,房子也是政府统一建造的移民安置房,共和街的秀山一弄和秀山二弄之间,南北横亘着一排砖瓦结构的两层楼房,大门朝东。当时也算是比较亮眼的,新登镇上有许多居民还住着茅草屋。

老屋在安置房的最南面,和族人邻居共一个大门,进门就能看到墙上的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楼板下的燕子窝常年都在,燕子是很有情怀的精灵,每年春天都如约而至,给思念故土的移民带来春的问候。

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出生在共和街老屋。记事起,大哥已在外读书,毕业后分配在外地工作成家;大姐已嫁人;平日里,家里就父母、二哥二姐和我,有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我这小儿子。爷爷不在家里住,移民后一直和邻村的寡妇在一起,我们叫她林花奶奶。亲奶奶我没见过,可能早逝。听大人说,我爷爷是见过世面的人,很早就在新安江放竹排到杭州做买卖。我模糊的记忆里,爷爷有孔乙己般高大,也穿长衫,经常乐呵呵地牵着我的小手到街上买油条包子。

很多被安置在山村的淳安移民羡慕我们在新登镇上的移民,说街上真好,热闹,买东西方便。其实,镇上的移民有很多的不适应和焦虑,柴米油盐等生计问题都要艰难地去解决。

没柴烧是父母最大的不适应和焦虑。在淳安老家,柴房一年四季堆满劈好放整齐的硬柴,煮饭,烤火,办酒席,随心所欲地用。移民到新登街上,山民离开了山,像鱼儿离开了水,焦虑和痛苦更向何人说!平日里,稻草和秸秆用来烧火煮饭,每一顿都得有人把守灶门,我们兄妹几个常常因此小脸蛋变成小花猫,然后,相互嬉闹一番。偶尔有人送我家几张煤饼票,买来一筐蜂窝煤,母亲不舍得用,留到过节时炖粽子。

农闲时,大人们到附近山上斫毛柴、耙松针,我十一二岁时就跟随大人上山。山是别人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大多数本地人理解和同情移民的苦楚,睁一眼闭一眼,任我们砍柴。也有缺乏善意和怜悯心的人会跳出来阻止,从谩骂到扭打,有时甚至发展到群殴。那种场景里,移民人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和勇敢。至今,有些本地老人还常说:移民佬是不好惹的。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很多人家用上煤气灶了,斫柴的人渐渐少了。

后来,二哥成家,二姐出嫁,老屋就我和父母住,我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父母健在,老屋是热闹的,尤其是逢年过节,父母忙碌一两天,儿女们相约而至,整个老屋充满了长辈的叮咛、晚辈的孝心、孩子们的欢笑,并随着炊烟外溢飘荡。

老屋与新登中学毗邻,我读中学时就结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和意气风发的同学。父母热情好客,老屋是同学们喜欢光顾的去处,我和同学的许多第一次就在老屋诞生。第一次结拜,第一次醉酒,第一次远行……情境依稀,历历在目。恰同学少年,满怀豪情,七八个少男,歃血为盟,拍照为证,义结金兰。从此,风雨同舟,执手同行,背影相交,四十几年来,彼此都成为各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共和街老屋是这个符号的原点,没有南湖红船那么闪亮,有些人一定记得。

1984年,我考上大学后,老屋的房间一直让补习的同学居住,相继有五六位同学考上大学。老屋成了我们这些农村读书人走向世界的最初驿站。

近年来,家乡古城复兴,修葺城墙,疏浚城河,美化环境,配置灯光,犹如爱好表演的老妪换上崭新的戏服在舞台上演出,远观也惊艳,吸引游客。而像共和街老屋这样的城内建筑,有机更新,焕发活力,还需假以时日,静待花开。

昨天,我陪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漫游古城,在新登中学的小黄山边,看到被栅栏保护的老枫树枯干,我向朋友们讲述很多青少年时的故事,他们调侃我:这是你的根。我不敢带他们到共和街老屋去,我知道老屋不久就荡然无存,我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寻根。只有以拙文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屋记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