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
(2019-05-28 21:48:07)《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也知道酸的性质实质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是OH-的性质,但是,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否同时存在与溶液中?这些问题即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有事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和碱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通过讨论交流,明确酸和碱在反应过程中的PH值的变化及不同时段的溶质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2)如何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和碱反应过程中PH变化规律的分析。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境导入】 1、被蜜蜂蛰后,用肥皂水或氨水清洗 ;而被马蜂蛰后,用食醋止痛止痒,这是为什么?
2、皮蛋在腌制过程中生成了碱 |
以生活中常见现象或事实导入新课 |
【板书】课题 【复习旧知】 1、酸和碱分别与指示剂反应
2、
|
回忆旧知,思考并回答,师指导讲解
|
【问题探究】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吗? 【提出假设】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
思考:通过明显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反应已经发生,你对这个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怎么看? 【实验分析】无现象的可能:1、不发生反应
|
通过所给问题进行探究,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实验后讨论交流,分析原因。
|
【继续探究】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吗? 【提出假设】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取小试管,向其中加入约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2滴酚酞(观察颜色变化),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 【过程分析】 师生初步分析实验过程中各时段溶液的PH值情况和溶液中溶质成分。 【实验结论】 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NaOH+HCl= NaCl+H2O
【板书】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以下几种酸分别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师指导并纠正。
2HCl + Ca(OH)2=CaCl2
【讨论分析】从以上几个化学反应中分析这些反应中的共同点是什么?(即生成物种都有什么物质?) 生成物共同点:都有水生成。
其实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能发生中和反应。像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我们要借助无色酚酞观察反应是否发生,而有些酸和碱反应是有明显现象的,就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了,如Ba(OH) 【试问】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图片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
思考讨论如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设计实验方案简单书写自己的实验流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引出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而分析酸碱反应的实质。 |
【试想】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值时刻在发生变化,我们能否画出该反应中PH值变化曲线图?不同时刻溶液所含的溶质成分,你知道吗? 【师讲解】(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师板书并画出),在分析各个时刻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情况。 【学生尝试】(2)画出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并试着说出各个时刻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情况。 |
对酸碱反应过程中PH值变化具体分析,并找出个时刻溶液的溶质成分。 |
【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应用于医药卫生
2、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如经常下酸雨形成的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中和酸性。 3、处理工厂的废水 如硫酸厂的废水中含的酸溶液比实验室的废液中多得多,需要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后排放。
H2SO4+ 4、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在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将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碱性太强或太弱,都可以用适当的酸或碱调节溶液的PH。
|
观看图片
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并不断思索,这些都与中和反应有关,这就是中和反应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应用。
|
【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2.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 3.中和反应的应用 【课堂练习】1、2、3、4、 【板书设计】 |
概括本节内容及练习 |
酸碱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 H++ OH-=H2O 3、酸碱反应的判断: 借助指示剂(无色酚酞) 测溶液的PH值 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 反应过程中溶液溶质的判断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课以身边中常见的现象或事实引入新课,比较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对本节内容展开探究,设置酸碱能否发生反应这一问题,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当无明显现象出现时,该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酸碱能发生反应,进而利用之前学习过的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根据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然后让学生完成该实验设计,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出该反应的现象和特点,讨论分析酸碱反应的实质,尝试让学生画出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趋势,并能分析各个时刻的溶质成分情况,让学生对酸碱反应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本节课中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又兼顾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