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最美时光
最美时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2
  • 关注人气: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设教学场景玩转数学课堂

(2018-11-30 09:48:22)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要:巧设不同教学场景,使学生智慧得到激发、个性得以张扬

关键词:学习兴趣、游戏、实践活动、团队合作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场地”,让学生在其中自由的发挥、尽情地“玩”、畅快地表达

一、巧设游戏场景,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开展游戏,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取得超预期的教学效果。数学游戏可以被用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教材相关有具有新颖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来把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显示出来,使学生更清晰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愉快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学得也轻松。

1、游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刚刚开始上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我教学《克与千克》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单位对他们很陌生,也很难感知.到底1克与1千克有多少呢?我在课前做了个小游戏.“教师:你们喜欢喝汽水吗?生:喜欢.教师:那谁能够喝10千克的汽水?” 学生都踊跃参与,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一满桶水,告诉学生这就是10千克的水.学生听完有点发懵了,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通过课前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了解到了,原来我们生活中也会用到单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省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增强学生注意力。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些游戏活动,例如:学习货币时,我准备了一些学习用品,把学生分成了2组,一组学生当营业员,一组学生当顾客.要求他们用10元钱来买1-5数量不等的物品.然后让学生交换角色,老师在一旁督促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通过借助游戏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把被动式的教学变为直观式的兴趣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宽思维空间,丰富想象力。

3、游戏融入练习,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深化。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练习内容融于游戏之中,就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 ”时,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从容地对全班50多名学生一边出示写有2的卡片,一边说“请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学生走了一些。接着又出示卡片0.5,让学号是0.5的倍数的同学走,有几名学生站起来欲走,后来又坐下了。这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教师再出示卡片35,让学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走。最后还剩下学号是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的学生。此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哪一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于是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巧设实践场景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巧设合作场景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唯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中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大家合作学习,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还能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不再新鲜。而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经验和技能,对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性、练习性的小组活动,教师应先做出示范,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式,让学生明确如何合作。比如,一年级上册第92页“认识钟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以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整时和半时”,教材设计了一个“我说你拨”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技能,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我先让学生说一个时间,我很快拨出来示范给他们看,并说说这个时间通常在干什么。接着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分别拨出一些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在小组内交流,由主持人先拨,其他同学当评价人。通过示范,学生不但明确了如何合作,更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当整个活动每个学生都实验了一遍后,学生已热情高涨,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90%以上的学生都掌握了。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恰当的利用多种形式的数学场景活动,使这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给小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发展了小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薛金星:《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文章类

韩峰:《静听学生的声音》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第9期。

网络文章类

[3]  娜:《小游戏,大智慧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巧用游戏》,百度文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