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套作、间作、轮作概念辨析

(2019-01-07 08:05:50)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套作、间作、轮作概念辨析

沭阳中学  陈卫东

前几日听课,听到光合作用影响因素,讲到套作、间作、轮作的概念,发现老师讲错了,他把套作讲成了间作,再问问其他老师,不少老师也有着同样错误的理解。原因是我们教科书上的图把他们带到沟里了,而我们老师备课时也没有去查阅资料,或者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一、套作:(主要功能:延长光照时间)

1.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前一季作物生长后期,将后一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式(这样两种农作物就有一段交叉生长时间。如果等上一季农作物收获之后再种植下一种农作物,可能会导致后一季农作物生长时间不足而无法获得较高产量或无法生长)。

2.举例:不少地区在早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在玉米行间点种长豇豆,在玉米将收获之前一段时间,往往会先去掉已将失去效用的玉米叶子以加速玉米成熟,这时候长豇豆恰好得到充足光照,快速生长,等到玉米成熟收获后,长豇豆已经长到一定高度,正好延着玉米杆向上攀爬生长。这种播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其他资源(如光照、农作物桔杆等)。此外,还有在水稻收获后不立即翻耕,而是套种绿肥(苕子、草苜蓿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再与绿肥一起翻耕,以增加土壤费力;在小麦生长后期行间套载棉花等。

3.优点:在农作物播种中,常会出现后一季作物如果等前一季作物收获后再播种,会导致生长期不足,或影响到以后作物的播种。套作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季节(茬口)矛盾,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就是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提高复种指数就是增加收获面积,延长单位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年产量。

4.注意事项:套作必须根据作物种类的特征与特性进行合理搭配,掌握每种套种农作物的收、种时间,并要加强田间管理。

二、间作:(主要目的: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甚至相互补充)

1.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

2.举例:农业生产上常用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如玉米与大豆),这是因为豆科植物能够通过根部的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然后通过土壤环境供给禾本科植物利用,使禾本科植物生长旺盛,与此同时豆科植物的蛋白质含量也比单独生长时高,种子产量和总的生物量都有所增加。玉米与大豆间作还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阳光,虽然一般的农作物都是阳生植物,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玉米对阳光的要求更强,大豆则相对较弱;此外,还常见小麦与蚕豆或绿肥、大葱与大白菜、洋葱与食用甜菜、马铃薯与食用菜豆等农作物间作;果园、桑园、茶园等,也可以合理间作绿肥或其他豆科作物;以及还有用生育时期不同的同种作物,如早、晚稻间作等。

3.优点:间作有利于通风透光,充分合理的利用地力和光能,有效的预防害虫,不少作物间作在一起还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有效的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

4.注意事项:间作需要注意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期,不同的生理特征,必须正确选择作物种类和品种。有些植物之间有相互抑制作用(如葱与菜豆,蕃茄与黄瓜等作物之间有相互抑制作用),是不能进行间作的。间作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栽种方式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三、轮作:(主要目的:让土地能够及时恢复,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概念: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2.举例: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已经种植过大蒜、葱的土地轮作大白菜,可以减轻白菜软腐病;根据蔬菜吸收养分的种类和程序可以安排需碳较多的茄果类,需氮较多的叶菜类,需钾较多的根茎类蔬菜之间轮作。

3.优点:农谚语:庄稼怕重茬。合理的轮作,能够改变原有的食物链,防治病虫害;合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防止土壤肥力的衰竭;还可以防止或减少杂草滋生等,最终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4.注意事项:轮作的植物一般要求要有利于其他轮作农作物的生长,比如轮作作物中可以安排一些豆科植物,目的是提高土壤中的氮素。有些植物因会产生一些物质进入土壤,不利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是不能参与这些农作物之间的轮作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