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计与论证报告
(2018-09-12 09:26:17)
标签:
立项材料 |
分类: 立项材料 |
仙游县2018年小学(幼儿园)课题设计与论证报告
编号:
课题名称:《“语用型”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语用:这里所研究的“语用”,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母语运用的学习及言语运用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在文本语境下,对课文典型运用语言文字现象的揣摩、体会及凭借所学习的语用经验与知识,根据具体语境的需要对语言文字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以实现特定言语表达目的。 2、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3、“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在“语用”理念指导下,从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探究,体现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总结出共同的特点,如说明文的“语用型”教学模式,写景状物文章的“语用型”教学模式,古诗词的“语用型”教学模式。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在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不久的1993年王建华写出了《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本书被雷良启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里频繁出现,可见,“运用”的重要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倡导的核心教学观。这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这就让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的去探究“语用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付出与成效不成比例。语文教学还停留在语形、语法和语义的教学之上。只向分数负责,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上成了师生心头长久的痛。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一线的老师深感困惑,虽然用尽了方法,也难以扭转学生厌文的局面。学生的写作水平、口语交际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为此,我们提出了该课题的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必须从文本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该课题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 1、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与突出的语文教学核心目标与价值取向是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本课题立足于不同文体的“语用型”课堂更能有效的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研究语言,而是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理解与积累还是为了运用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真实正确地表达思想,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3、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语用”能力培养的重心首先在“阅读”教学构建“语用型”课堂。课文是“语用”的范例,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典范之作。学生必须借助文本语境方可习得“语用”知识.经验与智慧,并通过相应的运用实践从而形成“语用”能力。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炼 “语用型”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语用型”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模式,形成相应的操作样式。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感受、理解与体验文本的“语用”智慧,并通过言语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在“语用”教学理念的教学与研究中,不断提升解读文本、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与创新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通过扎实的课题研究,形成本校较为鲜明的“语用型”阅读课堂教学特色。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用”文献理论研究——掌握“语用”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前人研究成果。 、研究“语用学”理论:“语用学”已成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独立学科。其理论体系完整。学习、掌握其理论,并借鉴、迁移、整合于语文教学。 、研究“语用”教学文献:“语用”教学文献资料亦较为丰富,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相关文献,学习、掌握“语用”教学基本内涵、原理、规律等已有成果,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语用型”课堂构建研究——如何构建小学 “语用型”阅读教学课堂。 、“语用型”课堂基本特征研究。 、小学 “语用型”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研究。 、不同文体的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重点: 提炼不同文体的“语用型”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语用型”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模式,形成相应的操作样式。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课题研究的思路: 1.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关于“语用”研究的成果,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掌握基本原理,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与典型内容重点研究相结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日常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在“语用”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语用”教学行动研究。但不同文体的课文在“语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研究应该有所突出与侧重,并有重点地予以突破,加强集中研讨,提高研究效益。 3.本课题研究与落实“新课标”研究紧密结合。本课题关于“语用”的研究不是语言学意义上学术研究,而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研究,具有“课程性”。不只是针对每一客观的文本进行“语用”解读研究,而是凭借一篇篇课文,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的相关“语用”目标进行落实之研究。因此,应该与“新课标”研究紧密结合。 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04——2018.08) 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组建课题组,进行分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理论,完成文献综述,组织开题论证会。 3、完成课题立项报告,组织开题。 4.课题小组成员查找资料,集中进行理论学习讨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09——2020.06) 1.按照组内分工与课题研究方案实施开展行动研究,课题主持人检查和组织成员定期开集中研讨,及时解决研究中出现问题。 2.定期举行课题研究观摩研讨课,使课题研究常态化。 3.及时反思,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改进,充实研究内容。 4.做好观摩课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品析、论文。 5、撰写课题研究计划和小结,收集资料,及时整理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07——2020.10)
1. 2.总结“语用教学”策略,并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课题实验人员撰写实验论文并编辑成册。 4.展示师生“语用教学”成果。 5、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成果材料,接受课题鉴定组评估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搜集、查阅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学习、挖掘、分析相关的理论书籍。 2、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不同文体的“语用型教学”的策略。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提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语用型教学”策略的方法。
|
|||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
主要观点: 1、本研究切入视角是构建 “语用型”阅读教学课堂,所选择的具体研究领域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与重点,“语用”能力培养的重心首先在“阅读”教学构建“语用型”课堂。
2.
“语用型”阅读教学总体策略是“以语言带动内容”,这是区别于以内容学习为主的阅读教学的显著特点。课堂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 3. “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亲历”和“历练”。“语用”阅读教学要突出两个关键词:一是“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存在环境,“语用”教学要体现“语境性”,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理解、恰当地表达语言的“语用”能力。二是“实践”。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发展,始终伴随着语言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孩子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不是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的讲解、传授,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学生各种形式的自我语言实践活动,“语用”能力必然在“语用”实践活动中形成。 4.“语用型”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语用型” 阅读教学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 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 可能创新之处: 通过开展不同文体的教学研讨,积极建构“语用”理念下高年段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词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切实做到研究立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语文教学品牌。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调查问卷及报告 |
书面形式 |
2018.04 |
理论学习、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过程材料 |
书面形式 |
2020.06 |
|
相关教学设计集锦 |
书面形式 |
2020.06 |
|
各阶段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
书面形式 |
2020.06 |
|
论文、练笔材料、案例品析材料汇编 |
文集 |
2020.10 |
|
最终成果(限3项) |
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活动过程材料、教学设计 |
书面形式 |
2020.06 |
论文、练笔材料、案例品析材料汇编 |
文集 |
2020.10 |
|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
书面形式 |
2020.10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课题主持人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具有课题研究经验,主持过县级课题研究,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参加过县级技能大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优质课评选等,成绩突出。多次指导教师参加县优质课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比赛、片区教研,有较强的教学理论,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论文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做过中心、县级语文专题讲座。 课题组成员中,四人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人主持过市级课题研究,大部分都有过课题研究经验。她们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准备较为充分。围绕本课题收集很多相关文献资料,并做了充分的调研工作。负责人组织成员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要求十分明确,共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前期资料基本形成,现已进入申报课题建设实践阶段,有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构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保证研究人员入位,研究时间到位,研究主题不错位,研究进程不停位,以扎实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直至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