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2021-03-19 17:54:29)故事对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
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用一年的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20.9—2020.10】
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分析并制定故事对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实践研究的具体方案、人员分工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0.11—2021.5】
进行观察、谈话、问卷调查,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理论学习,进行系列故事教学活动展示和课例分析、撰写中期报告、教育心得、随笔及案例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活动记录、论文《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6】
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浅谈故事对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准备结题,并撰写结题报告。
(一)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应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从书籍、互联网、以及各种途径学习理论经验,吸纳教育教学信息,为课题实施及调整寻找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升教学理念。
经验总结法:有计划地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收集阶段研究的经验论文及活动方案设计,积累材料,推广经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行动研究法: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指导教育活动,并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2.我们课题组经过商议,根据课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故事教学,通过记录教师在幼儿故事讲述中对行为习惯有价值、有意义的或某方面发展的情景,从而使故事教学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收集方式:带班教师,用照相机及时将幼儿在讲故事的情景、小小故事王大赛、国旗下讲故事及教育教学过渡环节拍下来;然后将其电子文稿存下来;课题组负责收集、整理。
(二)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幼儿园《故事对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实践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带课老师收集的案例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和集中。
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二、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一)目前故事教学在语言活动中比较常出现的问题。
1.老师主动地教,孩子被动地学。目前大部分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原因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老师讲故事,孩子安静地听故事,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孩子回答问题,本来有趣生动的一堂故事课,就这样变得枯燥乏味,老师代替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很被动地听了故事,预期的故事教学目标效果没达到,更别谈孩子的语言发展及其行为的培养了。整个故事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导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是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和语言表达权,很大程度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老师缺乏创新的概念,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听音乐、看图片,模式不变的教学活动设计,没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予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孩子学习的成效不大。
(二)故事教学中比较常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1.自我感受法:指幼儿自主讲故事、自己观察、自我感受,获得图书信息的方法,重在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让幼儿获得有序讲故事的经验。此方法经常在集体讲故事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和师幼共读时配合使用。
2.师幼共读法:指教师和幼儿一起翻阅故事书,通过教师有序地讲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和主题的方法。此方法重在教师良好示范讲故事的演示,
4.问题设疑法:在开展故事活动之前或阅读故事过程中,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难题情境,促使幼儿去阅读和思考的方法。
5.体验表现法:即指在故事讲述活动的结束阶段或延伸活动之中,
6.讲读法:指幼儿在讲述故事后,向教师和同伴讲述自己的讲故事感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