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019-03-13 17:50:49)
标签:

儿童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

少儿美术

分类: 美术教育


4.3.1师生关系的类型

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性质特点,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以下五类:

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强调自己的尊严,不讲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开展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学习被动,无独立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和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管理型师生关系。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管理,颇具成效;学生能够服从管理,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教学活动有条不紊,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可敬不可亲,虽有一定威信但缺乏温暖感和人情味。

挚爱型师牛关系。教师尊重学生意愿,注意感情投入,关心爱护学生,工作仔细周到,但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够;学生对教师亲近、信任、敬重,能与教师沟通思想感情,但对教师依赖性强,于独立性的发展不利。

放任型师生关系。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加指导和控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鄙视、议论。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低劣。

民主型师生关系。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民主型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4.3.2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双向性。这是由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决定的。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的形成;师生之间的情绪体验具有互感性;教育具有反馈性和回报性,学生会灵敏地感受教师的微妙情感,并以增殖方式作出回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共建的结果,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频繁交流是发展师生关系的基础。

2教育性。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性。实践证明,师生感情融洽,老师的人格魅力能影响一代学生,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都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若师生关系紧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反感,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可见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感情好恶问题,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3动态性。师生关系是在师生教学活动和相互交往中产生、发展的,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师生感情般都由“生疏”到“熟悉”,并发展为“亲近”、“热爱”等阶段,这就是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教师艰苦细致地培育,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使师生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4可控性。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性质和水平是可以控制的,而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师生关系对于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地对教学中师生关系进行引导、协调、转化、升华等合理的调控和优化工作。而且,教师的这种调控工作还要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志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应具备以下标志:

1人道性。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利;

2民主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比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影响的选择权,而学生则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尊敬教师的人格风范和尊重科学等;

3合作性。即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要相互尊重对方,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与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要彼此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

4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和学双方都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其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态度与方法,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方法是:

1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而学生的众多和差异性又增加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往,以诚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教学设计与改革,共同搞好教学活动;相互沟通、相互适应,建立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动态的交往过程。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个性能充分显现,师生关系比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多样。此外,非教学状态的日常交往也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在反馈调控中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应及时获取师生关系方面的现象、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反馈信息,据此调控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矫正已出现的缺陷和不足,理顺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方向,使师生关系更加适合教学实际需要,形成师生关系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更多请点击儿童美术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