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发展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过程的特征
(2018-10-18 15:40:09)
标签:
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美术 |
分类: 美术教育 |
幼儿美术活动发展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过程的特征
(一)幼儿美术活动发展的心理特点
1.现实与想像相混淆
这一时期,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粗略,很少受常规或客观情理的束缚和制约,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的空间较大。他们是凭借自己的想像来构建童年生活,以丰富的想像独特地表现生活。他们不像成人那样依照实物去描绘,而是依照自己头脑中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想像,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作画。在他们的美术作品或游戏中,现实与想像相混淆——常出现看见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涂鸦或把身边的器物与自己的思考、想像联系在一起。一个圆圈可表示一所房子、一顶草帽,也可以是猪八戒;拿在手里的棍子可当枪玩、当马骑。这些东西在幼儿的脑子里与幼儿的想像连接在一起重新组合、变形并赋予新的形象,幼儿丰富的想像就蕴涵在其中。因而,幼儿美术作品中所画的每一根线条、图形,即使是我们成人看到的非常杂乱的线,都可能表达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幼儿与成人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所表现出的视觉形象也不同,所以,要避免用成人的视觉概念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订正幼儿,那样会导致幼儿“不会画”或“不想画”,不但限制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对人格整体的发展也会造成障碍。
2.拟人化
年龄小的孩子,还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其他的事物区分开,常把看到的各种物体或图形与自己模糊的生活印象联系在一起,产生联想,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的。在幼儿的眼里,水果会跳舞、太阳会说话,万物都跟他们一样,高兴会笑,生气会哭,这种现象皮亚杰称为“泛神论”。
幼儿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把画出的物体(太阳、大树、小花)添上眼睛、嘴巴和手脚,并赋予许多有趣的故事。利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想像插上翅膀。
3.对喜欢的绘画活动专注、持续
虽然这一时期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并不长久,但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却能很专注、持续。有的孩子平时好动、静不下心来,常被成人或教师视为多动症。但他们一旦画起他们喜欢画的东西,就会安静下来,忘记时间,非常专注地去画。
由此看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素材。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得到教育者适时的启发、引导,就会引起幼儿更高的兴趣而集中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持久力就会得到培养。
(二)幼儿美术活动发展过程的特征
1.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是有顺序、按阶段、有规律可循的
对幼儿美术发展阶段的区分,各研究家众说不一,以下列举各主要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区分供参考:
•柯兴修泰纳(G•Kerechensteiner)1905
涂鸦期一图式期一对线及形产生感情的时期一想依照实物表现的时期一正确表现造型时期。
•里德(H.Read)1943
涂鸦期一线的时期一叙述的象征期一叙述的写实期一视觉的写实期一压抑时期一艺术的复活期。
•汤林逊(R•R.Tomlinson)1944
涂鸦期一象征主义期一拟似写实期一写实化与觉醒的时期。
•罗恩菲尔(V.Lowenfeld)1947
涂鸦阶段一样式化前阶段一样式化阶段一写实萌芽阶段一拟似写实阶段一决定阶段。
上面所列举各个学者对幼儿美术发展阶段的区分,虽各阶段的名称不同,但幼儿美术发展的顺序、阶段都大致相同。目前以采用罗恩菲尔的区分为最多。
2.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是有快慢、有差异,呈跳跃性的
虽然每个幼儿都将依循相同的美术发展的路径前进,但由于幼儿的性格不同,个体各种能力的成长有先有后,所以发展的速度不一样,并存在着个体差异。有时会出现自我不满或倒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提高了,而相应的表现能力没有跟上——即人们常说的“眼高手低,,。而这一现象正是为进人下一阶段做准备,正像我们为了跳的更高,要先蹲—下一样。一丘酝酿成熟,幼儿绘画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突破,进步一大块,跳跃到下一阶段。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情感体验、联想、表现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教育者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可使幼儿真正地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发展。教育者要接纳幼儿美术发展速度的差异性,接纳幼儿美术表现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当幼儿出现倒退现象或对自己作品不满时,成人不可心急,对幼儿妄加指责。可顺着幼儿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的形式启发、引导,也可等待幼儿自己悟道。
摘自《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张福芝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