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发文
(2024-09-25 17:52:02)好心差点办错事
这段时间院子里修上下水管道,我们只能来医院这头的宿舍楼住了。早晨,夫要参加晨会,于是我决定坐公交或是骑共享电动去单位。
医院门口就是公交停靠点,刚刚站定没几分钟,看到从东面开过来一辆公交,我窃喜自己运气不错,可仔细一看,3路公交并不是我要坐的。早七点半,车上似乎还没有乘客,看到没有人上车,随之疾驰而去,我只能继续耐心地等待。
医院门口周围除了固定的饭店药店外,还有一些流动早餐店,手抓饼、鸡蛋灌饼、丸子汤、八宝粥,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美好的一天就在这样的烟火气息中开始了。电动车、汽车在马路上来回穿梭,人们行色匆匆,赶着去单位上班,忙着送孩子去上学。
从7:25出来等车到07:50坐上公交,我在医院门口等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1路公交开过来了。我未加思考,直接从前门上车,司机礼貌地和我问了声“早上好”,听口音他不是我们这里的人,所以第一反应我没听清他说啥。公交车上坐着六七个老年人,她们有说有笑的,一看就是公交常客。其实坐公交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她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车的。
自从今年五一我区推行免费坐公交制度以来,老人们闲来无事喜欢公交出行转悠。我看到这群阿姨她们并没有在固定的站台下车,而是在“招呼站”下的车,我才这才知道,原来为了人们出行,公交公司特意在一些繁华地段增设了“招呼站”。
公交每站必停,一个老太太在站台招手,他问司机公交车路过西园吗?司机听不懂她说的方言,茫然地摇了摇头。我想到原来这路公交是路过西园的,于是好心替司机师傅和老太太说“上来吧,路过西园呢!”老太太身手矫健,抓着扶手,动作麻利地上了公交。
然而公交走到广场的时候,竟然东拐了,这下我有些懵了,这不是往西苑开的,也不是我从前坐车去单位的路线,看来我告错老太太车次了。狐疑中,老太太已经先我反应过来坐错车,于是东拐的第一站她三步并做两步下车等转乘了,这也让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真是好心办错事,虽然老太太并没责怪我让她“搭错车”。随即我也开始担心自己坐错车了,不知是否也得下来换乘另一路公交。我用普通话问司机这趟公交的具体路线,才知它早已和原来的路线不一样,庆幸的是它不仅路过我们局门口,竟然局门口还是一个站点,我虽然坐错车,反而“因祸得福”,也许,这就是人常说“你的善良终有回报吧!”
爱的方式
自从我被学生们拉到班级群后,闲来无事,我也会瞅瞅班级群里的动态。群主是当时的班长,他恪尽职守,想尽办法活跃群里的气氛。可毕竟人到中年,每个人都很忙碌,于是任凭他再“巧舌如簧”“幽默风趣”,群里回应他得总是那么几个人。
教师节前夕,群主小光特地艾特我,祝我教师节快乐,于是又有几个同学紧随其后,给我发来祝福,让我很是感动,毕竟我只代了他们一年,三十年过去,依旧能被学生记得我荣幸之至。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五中,担任初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群(六十个)天真烂漫、爱玩爱笑、调皮捣蛋的孩子。
学生微信聊天,信息量巨大。其中看到对老师的看法和印象的聊天记录时候,让我感受颇深,越发懂得作为一名老师,爱学生是为师之道,可以对学生严厉和严加管教,但前提必须是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批评教育必须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行,否则,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甚至会导致学生和老师对立起来,一辈子对老师耿耿于怀不说,对老师没有感恩,甚至会“怀恨在心”,为师之道,是要牢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传递和灵魂的融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师者,得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无独有偶,同事闲聊中她惊叹“我姑娘的说话口气和我简直一模一样。”原来姑娘(小学三年级)“训”她奶奶,不光“偷”学到她训孩子的话语,而且学到了“精髓”,和妈妈的语气、神态如出一辙,让她直冒冷汗,无意间她教训孩子的话,孩子全部用在了教训奶奶身上。可见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同事是一个高情商的妈妈,惊愕之余,她说在育儿过程中得随时反省。
为你欢喜为你忧
这个暑假儿子开学后儿子一直在忙于他的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尽管我之前已经给他打了预防针,申报成功固然值得欣慰,但万一落选,照样可以接受,保持平和心态,自己努力了就好。
虽然这样,儿子入校后,还是为了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加之这段时间上海台风一个接着一个,昼夜温差大,由于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他还是感冒发烧了。项目申报失败,儿子心情有些低落,而电话中得知他高烧近乎40度,我更是焦急。儿子告诉我“烧已退”,我还是有些心疼。全部身心扑在项目申报,最终无功而返,儿子怎么能不郁闷。
前几天刚刚看了一篇文章,题为《学会好好休息是每位博士生的必修课》,我们都知道,精神疲劳的危害大于身体疲劳,希望儿子学习科研之余,在校园散散步,看看花,赏赏月,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好好睡一觉,业余爱好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式,唯有劳逸结合,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大脑才能获得真正休息。读博本就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考验,焦虑沮丧是常有的事,它是人生中的历练与蜕变,也是一段涅槃重生的忍耐与修行过程。“想给你关怀为你解忧, 可无形中还是给你平添许多愁,在深夜无尽的等候,你独自泪流,独自忍受,你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
中秋小长假三天,我有一种说走就走去上海看儿子的冲动。在蒙老师的帮助下,如今我已经在微信上学会了如何打车、如何订机(车)票、如何定旅店。前几天直播间网购的石榴打开发现有两个已经石榴,我还学会了让商家赔付,当场给我退回部分赔款。五十多岁的年纪,说老其实还不算老的,只是接受新鲜事务的激情不如年轻人罢了。如今国家出台了弹性延退政策,我们到退休年龄后还得再延退一些时间才能休息,所以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的。
锤子便签
这段时间我将手机上的锤子便签进行了整理,发现从2022年9月到2024年9月三年的时间,每天三言两语的记录,不知不觉中竟然也累积了六万多字。俗语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看来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更不可小瞧平日里的随手记录。这些文字也算一个小小的“编年体”,再次重温,好多事情让人回味无穷。
一波三折
9月24日,从监控中可以看到昨晚父亲从十一点多到凌晨一点多一直在犯迷糊,他不瞌睡也就罢了,甚至爬到床沿边踢保姆,简直判若两人,处于癫狂状态,我真奇怪从哪里来的力气,保姆无奈坐到了客厅。如今,老父亲越来越糊涂,脑子越来越乱,甚至一反常态,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他总是和我们说晚上一个人孤零零在这里,或在那里,其实打心里上已经有了不安感。早晨看到母亲正坐在床沿,和父亲聊着天儿,父亲在给她讲昨晚的“境遇”,母亲轻言细语安慰着他。老来孤独,寂寞,恐惧成了父亲的常态。
昨天下午回家,父亲和我说起了昨晚的“境遇”,他说“你妈在井水边洗衣服,家里闯进十来个身强力壮的强盗,于是我和他们打斗,奈何我怎么也打不过他们啊!”父亲心有余悸地和我诉说着,怪不得他半夜爬起来又踢又打的,原来他把梦境当做了现实,误把晚上的保姆当做了“强盗”。我担心晚上父亲又出翔“幻境”,于是特意回家陪父母睡了一晚,顺便观察一下父亲的表现。
不到九点父亲就睡了。十点多的时候,他醒来又开始磨叨了,我准备进他卧室看看,保姆用手势制止了我,过了一会儿,他安静下来,又睡了。父亲一晚上安安静静的,没有再闹腾,我们都睡了一个好觉。
今早六点多的时候,听见父亲醒来,要起床。保姆给穿好衣服,洗了脸,我开始做早饭。父亲又开始和我磨叨“走吧,走吧!”“到哪里啊?”我问他。“上坟地里。”他说。“问啥要上坟呢?”我继续问“初二了,该上坟了。”父亲笃定地和我说。“爸,刚过了八月十五,不到正月初二了。”“还不到初二了?”父亲问我,“早着呢。”我说。可话音刚落,父亲就“又”忘了时间,继续嚷着找车要走。我只能告诉他我要做早饭了。父亲却坚决地说“不吃了,走吧!”我只能好言买哄“来我先去找车去啊!”父亲听了,终于安静了下来。父亲的心里,其实对老家一直心心念念,清楚的时候,他知道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回村子里了,可脑子犯迷糊的时候,他还是对回老家耿耿于怀,心向往之。
吃过早饭,我准备上班,和父亲道别“不用走”,父亲望着我说,眼中满是不舍。我知道,尽管白天晚上都有保姆陪着他,她们再怎么尽责,也不如自己的子女照管得好啊!
上周日(22号)姑姑和六叔特地来家里看父亲。得知弟弟妹妹要来,一个上午父亲都没有瞌睡,他脑子出奇的清楚,一直在问他们几点就来了,并叮嘱哥哥要把柜子里的好酒拿出来让他们喝,对于他的弟弟妹妹,他还是打心里牵挂着,并希望用家里最好的酒菜来招待他们。
躺在床上的父亲看到姑姑和六叔的第一眼,便老泪涕流,他一手拉着妹妹的手,一直拉着弟弟的手不愿放开,一句话不说,光是流眼泪,那种情形,让站在一旁的人看的有些心有戚戚焉。
姑姑今年83岁,六叔72了,老父亲90岁了,我的大伯和三大伯于几年前相继去世,父亲如今是他们兄弟姐妹中最年长的一个。作为弟弟妹妹,他们都关心着哥哥的健康。毕竟父亲年事已高,他已90岁,只能说见一面少一面了。一会儿,父亲情绪稳定了,和姑姑和六叔说“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面了。”姐弟俩极力安慰他,父亲终于不再哭了。其实父亲心里明镜似的,这几年叔叔一直帮着女儿在北京看外孙,而姑姑也有些老年痴呆的前兆,两人能来家里看他真的不容易。
午餐姐姐做得很丰盛,当我把桌上的美味佳肴拍了照片给父亲看时,父亲看着满满当当一桌子的饭菜,满意地笑了。
吃过饭,又倒歇了一会儿,姑姑和六叔要回家了,父亲拉着他们的手,再次留下不舍的眼泪,姑姑劝慰他“改天再来看他。”可惜他们前脚刚走,父亲又开始犯迷糊了“妈,妈”地大声叫着,晚饭后依旧情绪不稳定,甚至胡言乱语,哥哥说“可能上午太激动,有些透支了。”白天我家的保姆已经提出不想干,要先休息两天,让我们重新物色保姆,如果晚上父亲再这样闹腾,晚上的保姆也不来了,我们可就真的没辙了。
昨天,姐姐和白天的保姆说让她下午早半个小时“下班”,工资每个月再加二百,她欣然同意继续干下去,想起一句话,只要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算个事。通过昨晚一夜的观察,父亲表现也正常,这样看来,白天和晚上的保姆都还能继续留住,有人照管父亲,我们也就稍稍放心了。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