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念

写这篇文章有三个契机:一是班级群里母亲的一张近照和班长写的一篇师恩难忘的文章引发学生对母亲--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老师的思念;二是我骑车路过TG师范学校,发现偌大的操场已经被改成收费的停车场使用,学校几年前升级为专科学校,已搬迁到yc,校舍由于长期闲置,有些杂草丛生,这里曾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摇篮;三是电视经典频道前天开始重播1985年拍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工读学校的老师克服重重困难,让这里的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重新认识到世界的美好。
这些,让只在教师岗位工作一年就改行的我触动很深。
前段时间,母亲学生的姑娘结婚,于是借着婚宴之际同学们也算是在烟台小聚。有同学将“聚会”的热闹视频转发到班级群,于是我给母亲看了,80多岁的老母亲看到近四十年前的学生,高兴地合不拢嘴,竟然都能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这不免让我有些震惊。想当初母亲代他们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是十四五岁天真烂漫的少年,如今他们年过半百啊,原来每个学生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母亲的脑海。
我拍了个母亲的近照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同学们“见到”昔日的班主任,纷纷在群里向母亲问好,“感谢杨老师的培育之恩”,“祝杨老师健康长寿!”看得出母亲也很激动,她特地给学生发了几段语音,语重心长,言辞切切,她满含深情地叮嘱他们要做个“三好学生”:锻炼好身体、经营好家庭、培养好孩子。我在一旁听得有些感动,“桃李满天下,教师最光荣”啊!
晚上,看到班级群群主、21班班长丽红同学一篇《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的文章在群里引起不小的骚动。文章充满真情实感,作为学生,她能完全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与思念。她在文中写到“老师跟我念叨着班里的同学,如同父母惦记儿女”。“杨老师的每一次‘批评’都是对我们的爱护,她的心里装着我们每一个人,不偏不倚;当我们走入社会,为人父母,逐渐体会到了杨老师的良苦用心,她的严格或是严厉,只是想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罢了。”“我恍然发觉,那个严厉催你读书的人,那个带领你认知这个世界的人,那个勉励你鞭策你的人,竟是我们一生的惦念。”
母亲中师毕业后一直在村里任教,1980年我们举家迁往县城,适逢549子弟学校由县里收回,成立三中,母亲顺理成章成了三中的一名老师。初来县城教学,唯恐和其他老师有差距,要强的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仅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语文课,更是精耕细作在班主任工作上下功夫。我们家那时住的平房,而且是南房,家里终年不见阳光,家里没有暖气,生的泥火,冬天刺骨的寒冷,我经常一觉醒来,看到微弱的灯光下,母亲披着衣服,还在灯下判作业和备课。长年的潮湿阴冷和三餐不规律,母亲因此落下了关节炎和胃病。
母亲来三中后带的第一个班是初一年级中五班,作为班主任,她除了讲好每节语文课,还得经常去家访,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她以爱为基础,充分信任、理解每一个学生,真心关爱、耐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和她这个班主任敞开心扉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的辛苦付出换来丰硕的回报,三年后中考成绩母亲所带的五班是全年级太中升学率最高的,母亲也因此一炮打响。南开毕业的L志宇、清华毕业的C忠,还有考入各类名校的J立新、S静宇、D晓飞、W肇东等,这一批尖子生可以说为母亲挣足了面子。
记忆中每年春节,我家总是门庭若市,狭小的屋子里挤满了给母亲拜年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欢声笑语充斥了整个屋子。直到如今,依旧时不时有学生前来登门拜访老师,甚至有的学生远渡重洋回谷,也不忘来家里看看他们的初中班主任,母亲乐在其中。当老师如此,夫复何求!
记得九十年代,县电视台记者曾去三中学校做专题片采访,众多老师中记者给母亲来了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他说“这个老师白白净净,衣着朴素,一脸慈爱,举手投足间从外貌到气质完全吻合了人们心目中教师这个形象。”
父母家里有一条毛巾被虽然磨得起了毛边,但母亲一直不舍得丢弃,毛巾被上赫然印有醒目的一个“奖”字,那是由于母亲班主任成绩卓著,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被评为了县优秀教师后获得的奖品,母亲是三中当时唯一一个授奖的老师。前两天,三中老校长和母亲说起学校准备做个校史回顾展,回忆起母亲教过的几个班,查学校留存的档案资料才发现中考成绩母亲所带的班总是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母亲获得的荣誉不少,然而,作为教师子女的我,深味成绩背后母亲的巨大付出。我们兄妹仨的学习只能靠自己自觉,母亲根本无暇管我们。母亲代21班的时候,我在20班,她一心扑在教学中,扑在管理学生上,根本没空检查我们的作业,就连作文也没空辅导我,如果说我的写作水平还算过得去的话,想来那是由于母亲总是拿回学生的作文在家里批改,我做完作业后经常随手翻看他们的作文,潜移默化中写作水平倒也提高不小。
前天我路过原来的tg师范,忍不住在陶行知塑像前驻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这个教育家的毕生写照。tg师范是母亲的母校,她是从这走出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母亲牢记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她深知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和激励,而不仅仅知识的传授。四十多年的从教生涯,她爱岗敬业,两袖清风,无怨无悔,三尺讲台伴随了她的一生,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把最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却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与爱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实话我有些羡慕母亲了。我师范院校毕业后,也曾分配到县里五中任教,和母亲一样,时任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然而,仅仅工作一年后我就吃不了当班主任的苦,匆匆逃离了教师岗位。然而直到如今,去商店买衣服,十个店主有九个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是老师吧?”也许,我的形象确也符合教师的气质,然而我却没有母亲的执着与甘于奉献精神。工作三十年后,天命之年的我才蓦然醒悟,其实,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于我而言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惜,我后知后觉,这也不免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