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恋

(2024-03-19 09:27:47)


3月17日,周日,11525是我当天的微信步,排到了当天朋友圈的微信步数第九名。

今天周日,农历二月初八,我们老家村子里的赶集日,于是,九点整,姐姐和我,还有哥哥嫂子相约一起回村里赶会。109国道通往村子里的路口处,可以看到停放了许多汽车,看来赶会的摊位已经延伸到了村口,于是我们只能绕邻村东西的小道进村了。乡恋


汽车在我们村子真武庙前的开阔地停放好,才发现小时候破败不堪的庙宇,现在已经修得金碧辉煌第一站我们一起到金福爷爷家里串门,老人也是为赶会昨天才特意回来的,他和父亲同龄,老实憨厚的农人一个。他在我村家喻户晓,生了十个孩子,是村里孩子最多的人家。八十年代,县计生办工作人员去他家,动员老婆去医院结扎,他灵机一动,将老婆扣在了家中立着的大簸箩后面藏身,让公家人无功而返。

只是,十个孩子拉扯成人着实不易,就连起码的一日三餐也是顾得了上顿顾不了下顿,金福奶奶经常去我家借农具用或问奶奶找点破布麻头给孩子们缝补衣服,乐善好施的奶奶总不会让她空手而归。爱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多年前,由于村里修建铁路要占用爷爷奶奶和其他老祖先的坟地,我家不得不迁坟,可那时候已经实行了自留地,为此,爸爸犯难了,该往哪里迁呢?金福爷爷得知此情,自告奋勇,说把老坟迁到他儿子的自留地就行,这下可算帮了我们家的大忙,解了我们燃眉之急。为此,父亲叮嘱我们,每次回村里都要去看看金福爷爷(且不能空手),感恩他对我们家施以热情援手。今天回村我们特意给他带去了鸡蛋和一箱子TG饼,老人家话语不多,但脑子还算清楚。和他简单聊了几句,我们起身告辞。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人家对我们家的无私帮助,我们世世代代都应该记得。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我家对门二黑叔家,才发现他早已搬迁到了村东的新居。高大敞亮的房子套间连着院子,厨房里,各种各样的熟食摆着一大堆,都是招待今天中午客人的。村里人赶会比过年还热闹!乡恋


从二黑叔家出来,看到他家门口的大路上早已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卖小吃的,有卖布匹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以及孩子们的玩具,真是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了戏场,戏台上扮相俊俏的花旦咿咿呀呀唱得声情并茂,看台下乌泱泱的看戏的百姓看得目不转睛,如今,人们都是清一色统一坐在蹦蹦车车斗上的小凳子上看戏了。我们挤不到前台,只能在人群后面,翘起脚尖拿着手机录了一圈儿视频。

离戏场不远就是村里的小学校,呈凸字形的三层黄色教学楼,“国珍志良希望小学,树德启智,兴学育人”几个大字甚是醒目,原来学校属于希望小学,是由新时代健康集团产业有限公司国珍专店店长邱宁女士捐资40万元,还有县市财政拨款,于2013年九月投入使用的,为感恩邱女士捐资助教的义举,学校由此得名。乡恋


学校在原来小学的旧址建起来的,和我童年记忆中的学校简直天壤之别儿时低矮的平房教室早已荡然无存,红蓝相间的塑胶跑道,标准的乒乓球台和蓝球场很是惹人注目,旁边主席台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校训参照了我国最高学府清华的校训,校徽是一只鸟儿朝着喷薄而出的太阳展翅高飞,象征了孩子们灿烂的明天。衷心希望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以清华大学理想,也祝福从这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祖国的精英,看着这些,我心潮澎湃,在心里默念着。有穿着校服的学生们笑逐颜开着从校园内走出来,今天村里赶会,适逢周日休息,她们自然也要来街上凑热闹了。乡恋


我们兴奋地在学校拍照留影,姐姐特意在篮球框下做三步跨栏投球的动作,我抓拍了下来。姐姐告诉我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乒乓球球拍,她只能拿家里的剔接板子打球,后来父亲特意用木板给哥哥割了个乒乓球拍子。那时学习的乒乓球台是用转垒的,中间放块砖就是乒乓球网了,然而,就是如此简陋的体育设施依旧让学生们玩得兴高采烈,乐此不疲,难以忘怀。乡恋


校门口,我们恰巧碰到了老师,七十年代,她在村里当老师,教哥哥的数学今天她也是从城里回来赶会,特意来学校看看。我们都笑了,看来从外地回来的游子,学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打卡地。

走得有些累了,时间已近中午,我们兄妹三坐在长长的木凳上,拿着竹签扎着吃了灌肠油麦面。记得小时候村里赶会母亲总会给我们一毛两毛,我们和着冷风风卷残云吃凉灌肠的场景似乎就在昨日。乡恋


听说表姐一家四口领着姑姑回来赶会,打电话得知也在学校逡巡,于是我们又折返回来和她们会师,一起和姑姑在校门口合影,毕竟,我们姑侄都是从这所小学走出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母校我们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我们领着姑姑来到卖元宵的地方,每人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姑姑告诉我这家的元宵历史悠久,在全村有名,她小时候喝的就是她家的了。姑姑今年83岁了,好多年没了,今天我们不约而同回村里赶会,看似不期而遇,其实是根深蒂固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在这里相聚,我们很珍惜这次难得的碰面机会。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不少回村里的人,大家热情地用乡音打着招呼。在大队附近我们见到了秀珍妗妗和她的两个姐妹,得知我就是她们的妈妈保姆三货婆婆看护长大的孩子的时候,她们不约而同上下打量着我,感慨着时间过得真快,记忆中我还是咿呀学语的孩童,如今已年过半百,真真认不出来了。刚刚准备发动车的时候,发现表姐和姑姑也正好路过村东,于是下车老家家门口下合影留念。

多年没回来赶会,今天回来在村里转了一圈,感觉家乡变化实在太大了,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也可以看到个别人家的断瓦残垣,由于几十年无人居住,房子已经坍塌得不像个样子。这次回来,看到村子里学校和真武庙是盖的最高级最讲究的两个地方,人们尊重知识,但也崇尚信仰,两者并非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无论身处何地,故乡,我永远热爱你。故乡是我们的根,是连接大庄园里每个人的纽带。当我把赶会抓拍的照片发到大家庭微信群里的时候,引起了好一番热议。亲人们都羡慕我和姑姑的不期而遇,更羡慕我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家乡赶会的红火热闹。远在石家庄的五叔说“好想回村里赶会,看J剧、吃灌肠、看洋片,会亲友,多热闹,我羡慕你们。”北京的六叔说“今天家乡天气特别好,五姐精神!大家快乐!吃喝的也不错!这个会过得真真好”。县城的表哥则感叹“小时候的二月初八再也回不去了。”西安的表姐说“小时候过了年就盼的二月初八啊!”堂姐说“二月初八的记忆真的太深了。”表哥提议明年二月初八大家一起回村子里赶会,他负责拿上厨具,带上食材,好好在自家院子里摆上桌子,大家在老宅欢聚。想起一句话说得好“我有一院,我之心愿。”我家的老院虽在,可大家都已散落各地,老屋常年上锁,孤零零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乡恋


晚上,我将村里赶会拍的照片和视频让父母看,老父亲睁着浑浊的双眼看得甚是仔细认真,我知道他是多想回村子里看看啊!想起了二月初八前几天躺在床上的父亲就开始自言自语,一个劲儿嚷着要回村里招待客人,其实,他连走路下床的能力也没有了。

 

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