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人间,心存安暖
做个聪明的普通人即可
儿子上大学后,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是每周周末给我打个电话,上周三,微信群里他听到母亲叮嘱我们明天腊月初一,记得晚上要炒豆豆的时候,儿子有些恍然大悟,还有一个月就是春节了。
我问儿子“寒假你啥时候回家啊?”他开玩笑对逗我“大年三十才回。”我打趣他“好,那时候不仅坐车不拥挤,肯定飞机票也便宜。”电话那头,儿子也笑了。“妈妈,过年回去给你们买点什么吧?”他接着问我。“家里一切不缺,你自己买身过年的新衣服吧。”“我买上羽绒服了。”“那妈妈给你买条裤子和鞋吧!”我接话道。儿子如今已经实现了经济上自给自足,我一年到头总得“意思意思”吧!儿子还是有些“不死心”接话说“那我给姥姥外外买个大电视吧?”“谢谢你的孝心,姥姥如今眼睛不好,不能长时间看电视,外外每日卧床。卧室里的壁挂电视也足够他看了,不需要再大的了。”手机中可以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我知道儿子刚刚回到宿舍。“妈只希望你过年能早点回来,好好修整放松一下。从八月份开学到如今又是半年过去了。腊月早点回家来,吃妈妈做的饭,睡咱自己的床。”电话那头,儿子笑了,笑得有些无奈。我知道他何尝不想早点回来,然而,博士的辛苦从儿子已经两年半的学习中足以管中窥豹。上周儿子电话中说他的一个师妹由于学习压力大,崩溃得哭得稀里哗啦,连父亲打过来的电话都不接;也曾听他说起师姐们熬红豆汤喝来安神,想缓解焦虑引起的头晕。儿子从小到都是报喜不报忧,从师姐师妹学习压力完全可以推断出儿子学习也并不轻松的。儿子虽然身在大上海,然而,直至如今,上海外滩、黄浦江、东方明珠等地至今他都没空去看看。他所在的闵行校区远离市区,方便做学问的同时,生活未免有些枯燥,整日里钻在实验室里,和各种冰冷的器材和乏味的数据打交道。
儿子上博后,他不再和我们伸手要钱,作为父母,我们真的是越来越省心。过年了,作为母亲,不给儿子置办件新衣我总觉得心里上有些过意不去,儿子告诉我前段时间他买了个羽绒服。那天看到同事说给他儿子网购的海澜之家的裤子穿起来不错,于是让她给我发过来一个链接,准备下单给儿子买条裤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微信中儿子给我发过来一个他正挥毫泼墨写春联,上联“自信人生二百年”,下联“会当水击三千里”,横批“作如是观”,他以M爷爷为榜样,自信和豪迈之情溢于笔端。儿子从小兴趣广泛,他热爱文学,可由于学习繁忙,公众号一年也没空更新一篇,还有软笔、吉他、唱歌、围棋、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他都喜欢,可平日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唯有每周一次游泳馆一个多小时的锻炼让他的身心能得以完全放松。作为母亲,我有时总有些怀疑儿子读博的这种选择有些太辛苦。
人常说“不被扒一层皮,博士不会毕业”,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一方面博士的毕业压力很大,要做很多工作,这个期间会花费大量脑力及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说的是科研工作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会做很多工作。博士毕业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按照博士生培养的各项条件,进行认真地学习,各种硬性的指标达成,在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做好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完善、答辩等工作以后,才可以顺利毕业,并且取得相应的博士学历和学位。
《哈佛家训》中写道:“人与人之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愚笨与聪慧的差别。所不同的是,你是否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百分百的专注,收获属于你自己的价值。”人生之路,每天都在行走,一生都在跋涉。希望儿子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尽心做事,日拱一卒,在不断精进中迎来收获,成就精彩人生。
人生最幸福的事
我们这里有腊月初一一早起来吃报信豆豆的习俗。每年每到腊鱼初一前一晚,母亲都要在群里特意叮嘱孩子们记得晚上要炒报信豆豆。
母亲告诉我们,把五谷杂粮放铁锅里炒炒,也算辞旧迎新的一种特有习俗,旧年千般皆过往,新年万事定顺畅--旧年里所有的病痛不快就在这噼里啪啦的爆豆豆声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祈愿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健康、平安,喜乐!同意祈愿父母健康长寿,每年都能如约收到母亲的提醒。这几天晚上临睡前,我总是特意过父亲卧室,陪着他看看电视,说说话,有了我的陪伴,他不再孤单,也不再说胡话。
其实,仔细想来,老父亲要求并不高,他只希望子女能有空多陪陪他,多聊聊天。那天母亲收拾书柜,翻出来了许多父亲之前的旧物件,我有幸看到了父亲师范的毕业的操行鉴定(三年总结),看到了1963年父亲的备课本,看到了七十年代父亲的工作笔记,看到了父亲八十年代一笔一划的手绘地图,看到了父亲二零零几年写的“迁坟记(录)”,无论是六十年代(二十多岁时候)写的,还是九十年代写的(老年时候写的)张张字迹都是工工整整,父亲一辈子做事认真细致,从年轻到老年一直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当我拿着这些旧物给老父亲念和看的时候,他浑浊的眼睛里露出少有的光芒,我知道他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过去。
父亲老来依旧帅哥一个,可想而知年轻时候更是帅呆了,从他原来的照片更可以领略到他曾经的风采。父亲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他凡事认真刻板,甚至到了固执的程度,对于我们子女,他很少表扬,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忙,让他很少有笑颜。他爱面子,一直希望我们三孩子能出人头地,批评我们时候甚至有些口不择言,为此,少女时代的我对他的一些话一直记在心里,甚至耿耿于怀至今,总觉得三个孩子中我是他最不待见的一个。当看到晚年的父亲躺在床上,身不由己,痛苦难耐的时候,曾经对他的不理解甚至不满情绪终于烟消云散:俗语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父亲总认为我从小学就来到了县城上学,学习条件要比哥哥和姐姐好了许多,自然他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展翅高飞,然而我最终没能为父亲争口气,实现考入天津北京上海的大学的夙愿。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晚年的父亲反而庆幸三个子女都留在他身边照顾他了。
莫言说:“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不依不饶就是画地为牢。”在新的一年里,好好爱家人,多陪陪父母。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