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阶小趣

冬日暖阳。(11月19日)上午,我和丈夫开车到南山,将车停在山脚下,周日大家有空出来散心放松,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向三座塔进发。看着一批又一批登山者拾阶而上,我和丈夫也心血来潮,决定顺着台阶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
天气晴好,青山如黛,远处高耸入云的三座塔仿若三个模糊的小点。其实,南山对我们来说早已熟悉,之前也曾几次登上过山顶。上山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条是顺着公路走上去,还有一条从台阶爬。从公路上山顶,路虽平坦,但曲曲弯弯,比较绕远;顺着台阶攀爬,算是抄小路,距离缩短了许多,但台阶爬起来的确感觉有些累。
山上隔一段就是一根莲花宝座托底的水泥柱,上用金粉刻着弘一法师手书的《金刚经》,这是我区著名企业家捐赠的,一根水泥柱叫一品。头顶是湛蓝的天,身旁是绿树红球(所谓“红球”指的是一种晶莹剔透、不知名仿若沙棘的红珠子)往前望去,能看到三根水泥柱,看来视线所及就是三品的距离,于是一口气过了三品。
一座凉亭突现在眼前:飞檐斗拱,雕梁画柱。几根红漆立柱将亭子自动分割成四幅镶着画框的自然美景图:西面是沃野田畴,错落有致,东面的画框三品图里,是拾阶而上的登山者,北面的画框是连绵起伏的南山,巍峨伟岸。亭与停同音,自然是说人们爬到此处有些累了,可以停下来歇歇了。亭子里,有爬累的游人在里面坐着小憩。在亭子里稍作片刻停留,极目四眺后,我和丈夫又开始向高处攀爬,真的是越往上山越陡峭,个别地方的台阶窄得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丈夫在前面当向导,他一会儿找见个酸枣,一会儿又寻到只野鸡,他兴趣盎然,我自然也是爬的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人常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登上半山腰俯瞰,眼前豁然开朗,真的是崇山峻岭,蜿蜒曲折。南山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山脚银灰色的水母娘娘洞、开阔的红色小广场赫然映入人的眼帘。可以看到,还有好多人前赴后继向山顶进发。
真的是年龄不饶人,记得两年前初冬我俩爬山,一个小时就到了山顶,如今,走一走歇一歇,一个小时过去了,南山三座塔依旧遥遥相望。于是我自得其乐,开始从各个角度随手拍。山的背阴面和阳面简直是两个世界,这边太阳照得暖洋洋,而那边有些“阴森森”,这边悬崖峭壁,那边绿树参天。来到22品后,感觉呼吸有些沉重起来,我决定不再往上爬,毕竟,上山容易下山难,留点体力一会儿还得下山呢!
下山途中,碰到了一群驴友团正在向山顶“冲锋”。他们统一的装备,身穿花花绿绿的冲锋衣,人人手里拿着一根登山手杖,身上背着一个户外背包,大约六十岁上下的样子。“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一个驴友从我们身边走过,从他包里传出来了雄赳赳、气昂昂的经典革命歌曲,这雄壮有力的加油歌曲仿若一剂强心剂,让我瞬间变得精神抖擞起来。
我学着丈夫的样子,走一步,下一步再向外踢踢腿,这样大大缓解了小腿的震颤。最终忍不住还是在半山腰坐下来,吃了颗巧克力补充体力,然而,这一歇不要紧,再站起身来下山,反而觉得腿比之前都哆嗦了。难怪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山脚下的人影终于变得轮廓清楚起来,我知道我们终于胜利在望了。
准备开车回家前,看到丈夫蹲下身子在一个砖头下面“找寻”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砖下“藏”着四枚闪闪发光的硬币,我有些奇怪他怎么知道砖下有硬币,难不成有透视眼?我百思不得其解。坐在车里,丈夫终于给我解开谜团:原来硬币是前段时间我们领着母亲来南山,细心的丈夫看到母亲虽然坐着轮椅,但在水母娘娘洞前双手合十,甚是虔诚的样子,于是悄悄在砖下替母亲给水木娘娘放了个香火钱。我心下有些惭愧,做女儿的没看出母亲的心思,倒是被细心的女婿猜中了。
补录:11月26日我俩徒步又去了“龙门”,只是最终我俩没能顺利跃过“龙门”。翻过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u字形的山路真的是一眼望不到头,龙门村的标识早已看得清清楚楚,可着实是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村子里的人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但闻人语响,就是不见人”,大山仿若和我们捉迷藏一般,调皮且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