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

(2023-06-22 22:53:25)


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依旧遵循着古训,父母毕竟都已是耄耋之年,平日里子女不在身边,真的不敢想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于是,自然我们节假日虽然有时间出游,但绝对不会一起出游,扔下年迈的父母不闻不问的。

母亲骨折后,家里无奈终于雇上了保姆。三个月的相处,感觉梅姐人还靠得住,白天有她在家照管不能下床的老父亲,我们也终于能省省心了。只是母亲术后刚刚四个月,走路还得依靠代步车,不管如何,推着它能在屋子里到处走走,生活能够自理了,我们兄妹仨也终于松了口气。每周末,哥哥会雷打不动地回家来“替换”我和姐姐,周五周六晚有他陪着父母,自然也就把我和姐姐脱开身来。

我喜欢周末到山里或乡野小径转悠,躲开城市的喧嚣,感受桃源的乐趣。我也知道哥哥的良苦用心,于是周日转悠时候也尽量叫上他一同出去。开始哥哥有些不好意思“周末回来是照管老俩口怎能出去闲逛?”老母亲心疼儿子,自从前段时间首阳后,哥哥一直咳嗽,身上总感觉冷却总出虚汗。“你爸上午总是在睡觉,我不需要人管的,你出去晒晒太阳,放松放松去吧!”上周日,在母亲的催促下,哥哥坐我们的车出发了。“每天姐姐忙着照顾俩老人不得歇,招呼姐姐一起出去散散心吧!”丈夫很是善解人意,他提醒我说。于是给姐姐打电话,她难得有空,欣然前往。

每次出游,我和丈夫都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姐姐在车上提议到她曾经下乡的扶贫点去看看,于是丈夫将车开到了YN村。姐姐是三年前来这里蹲点的,三年过去了,村里的人依旧认得她,一路上,他们和她热情地打着招呼,同行的我们都笑了。“看来你是真扶贫、扶真贫了。”记得姐姐曾带我到过她的扶贫户家里,不仅给她送去衣服、鞋等生活用品,而且帮着着推销家里种的酥梨等农副产品。为了增加扶贫户的收入,她和企业联系,将扶贫户介绍到厂子里做门卫。一年中,她的足迹遍及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春耕时节和乡亲们一起下田栽红薯苗,冬天帮着他们一起收菜,下乡一年后,她晒黑了,变瘦了,但村子里农民收入增加了。从村子里的人碰面都能认识姐姐,并一下子叫出她的名字这点而言,足可以看出她一年下乡时间,走遍了村子里沟沟坎坎。

我们将车停在村委会广场休息,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姐姐真的是做到了“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将无限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想起了臧克家《有的人》,姐姐属于他诗中所写的“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然,“人民永远记住他!” 

在村子里转悠,故地重游一圈后,我们来到了的户外拓展中心,虽然我们兄妹仨都已是五十有余的年纪,但面对这些大型户外“玩具”,我们童心大发,似乎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我们坐到秋千架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字排开,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赛谁荡得最高。丈夫作为裁判,“预备,开始”一声令下,我们便开足马力往高里荡。坐在秋千上,两只手拽紧秋千架,先后退几步,之后右脚使劲后蹬,秋千开始上下晃动起来。姐姐没荡了几下,就有些头晕,只能中途退场。而我则越荡越高,哥哥也不甘示弱,他虽然后蹬劲大,但他重量也比我重,自然和我比起来算是势均力敌,我俩算是势均力敌,打了个平手。

之后我们来到了浮桥上玩,嫂子身轻如燕,她不到一百斤重,走在浮桥上如履平地,感觉桥都没晃动起来,我则不然,没往前走了几步,就开始感觉浮桥晃悠得厉害。我在上面尽量找着平衡,可越往前感觉越晃得厉害,走到浮桥中间,我感觉再往前走,有些寸步难移了,真的是前后为难,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哥哥看到我“怂”的样子,准备给我做个示范,他采取的办法是一口气飞快地往前跑,开始时候浮桥还能保持平稳,没跑两步,桥开始左右晃动起来,且越晃越厉害,最终在摇摆不定中哥哥被晃得掉进了浮桥下的安全网中,逗得我们大笑起来。哥哥不气馁,重新走上浮桥,开始慢慢摸索过桥“诀窍”,他利用“同频共振”的物理现象,随着浮桥晃动的幅度双手上下摆动,双脚有节奏地晃动,这样一来,身体和浮桥的晃动保持一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于是有惊无险到了浮桥那一端。我学着他的样子,又一次走上浮桥,张开双臂,双脚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尽量找着平衡,在胆寒心惊和忍不住的尖叫声中也终于走完了浮桥全程,也算挑战成功,我高兴的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看得我们玩得这么尽兴,姐姐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尽管手脚并用,但没爬了两步,就晕的不敢再往前了,看来年龄大了还真玩不了这种高难度运动了。之后,我和嫂子一起又玩了攀爬网和平衡木,全都胜利通过,高兴地击掌祝贺。已到中午时分,我们玩得意犹未尽,相约下次继续过来挑战这次没来得及玩的那些大型玩具。回家路上,我们约定下周有空继续一起出去游玩。

上周日我们兄妹仨又结伴,开车去了神头。故地重游,真的颇多感慨。记得十几年前,也是姐夫开车带领我们一起去的,只不过那时开得面包车,面包车里除了坐着我们兄妹仨,还有我的父母、侄女、外甥女和儿子,时光如逝,真的物是人非。如今面包车早已开成奥迪,孩子们都已长大,父母日益衰老,我们也人到中年。老父亲每日里卧床在家,老母亲下楼困难,儿子外甥女已经是千里之外的南京上海硕士在读,侄女也已结婚成家。山庄内红墙碧瓦,精美的砖雕依旧,庙内庄严肃穆,香烟袅袅,适逢五月初一,不时有善男信女过来焚香祷告,我们作为游客,只管欣赏山上美丽的风景。

回忆起当年坐在山坡上,一家人一人手里一根雪糕的情景我禁不住哑然失笑,决定“故技重演”。在停车场的座椅上坐下来,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吃着随身带过来的水果,只不过感觉嘴里的杨梅、荔枝和樱桃终究抵不过当日雪糕的香甜。

姐姐感慨道“咱们多少年没能一起出省游了,现在家家有车,咱们结伴出去旅游该多好啊!”听了姐姐的话,顿时大家都沉默不语。我们都知道,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们不能“丢下”风烛残年的父母不管不顾出去疯跑。父母在,我们不能远游啊!

 

                    6.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