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当下
(2023-03-16 10:14:12)
看到了儿子几个同学发的朋友圈有些感慨。东南大学四年,直到大四儿子才从九龙湖校区搬到了四牌楼校区,他说“大学四年,终于从郊区到了市区,有幸感受了六朝古都的繁华与热闹。”牌楼地处中央大学旧址,南京市中心,和南京大学同属一脉。西方古典主义的方柱门楼,校园里的孟芳图书馆松、梅庵,涌泉、大礼堂、美丽的林荫大道让人叹为观止。也唯有到了四牌楼校区,儿子才终于能在周末出来在南京路上转转,做了回大现代都市人。
学在东大,东大低调务实的校风至今让儿子说起来都津津乐道,九龙湖校区地处郊区,让学生们更加心无旁骛地埋头校园认真学习,“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东大四年,儿子谨遵校训,勤勉学习,止于至善。他被推免到上海交大后,依旧不忘母校校训,暗下决心“今日我以母校为荣,他日母校因我而傲”,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五年博士生涯。只是看着他日复一日,连周末也依旧钻在实验室,做着枯燥乏味的实验,作为母亲的我,真的有些心疼他,工科生的论文主要通过实验室的数据来佐证,真的有些清苦。儿子却说,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必须无怨无悔走下去。丈夫也劝我“年轻人吃点苦不算苦”,而我总觉得虽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但多彩的青春更精彩。我更期望他学习实验之余,在校园内赏赏美丽的春色、到操场跑跑步、到体育馆打打球、游游泳,做些室外有氧运动会更好。人生苦短,不能说及时行乐,但也要在适当的年纪,活出自己独有的风采。看到外甥女晒出的周末到南京鸡鸣寺看樱花,儿子北京的同学结伴春游,闲逛美食城,到老舍剧场看话剧的图片,相较之下,我更觉的儿子的校园生活有些枯燥泛味了。
到今年九月份儿子去上海交大就整三年了,他所在的闵行区和东大九龙湖一样,地处郊区,从火车站坐地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可想而知闵行校区的偏僻,这样想来离上海市中心又该多远,我希望他周末经常能出来“闲逛”一下魔都的愿望终又成了泡影。
三年疫情终于结束,我和儿子约定,说不准哪天我和丈夫要去他们学校转转,去他的专属实验室看看,一家人相约在东方明珠塔下合影留念,儿子欣然同意。想想我们在外滩合影已经是2017年夏天的事情,期盼一家三口的上海游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3月7日保姆春梅姐来我家,不知不觉中一个星期过去了,她人爽快泼辣,也没架子,我们一家人很满意,关键老父亲乐意,这下总算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我们也把她当做家里的一份子,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下午不到六点就让她提前“下班”回家,大家相处融洽。
昨天姐姐告诉我她得去姑娘那里看几天外孙去,我说晚上有我,白天有保姆,加之有丈夫帮着妈妈做康复训练,家里她尽可以放心。父母对于子女,真的是有求必应。同事冬二月份刚退休,三月就又找个门卫工作“上岗”了,他说儿子在北京上班,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得为他成家立业考虑,尽可能多给儿子攒点钱。四楼同事宝儿子已经在深圳成家,孙子无人照料,爱人去帮忙看孩子不说,而他继续着爱人在家的“副业”,每日里将香烟批发回来,一箱箱搬到地下室再一箱箱搬出来再批发出去,真的是风雨无阻,他自我安慰与解嘲“就当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了。”其实我知道,他也是在为儿子攒“厚程”。
阳春三月,春天如约而至,真的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柳树随风摆动着纤细的腰肢,公园里的花次第开放,白如雪、粉似霞,分分钟让你领略什么叫“乱花渐欲迷人眼”。山桃花是报春使者,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真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鹅黄的连翘静静地开放,内敛而不张扬;洁白的玉兰紧随其后,花朵硕大,香味浓烈;之后是早樱,蓊蓊郁郁;榆叶梅抱成团的的红骨朵已经爬满了枝条上,拥挤而热闹;杏梅是杏树和梅花的“杂交”品种,花瓣既有着梅花的俏丽,也有着杏花的飘逸和淡雅;我一直错误地认为迎春花才是名副其实的报春使者,今年才终于发现在它开放之前,那么多花已经“捷足先登”,绽放出美丽的笑颜。
生活就是这样,悲喜交加。昨天晚上丈夫兴奋地告诉我“给你微信发过去几张你小子的照片哦。”我高兴地“接收”后才发现他是从电脑上看到儿子所在的研究所党员活动日中又“发现”了有儿子参与活动的照片,于是用手机反拍下来第一时间发给我,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儿子作为领誓人在党旗前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自从上大学后,儿子在学校的行踪我们只能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查看”了。自然这次走出实验室出去参与活动,对儿子来说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放松方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才好。
晚饭前,丈夫将母亲推出来客厅,为了满足父亲中午想出来看母亲的愿望,他特意将轮椅推到了父亲卧室门口,谁知母亲看到父亲,情绪立即变得有些激动“我一辈子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谁知到老了最后却成了个这样,以后也不知能不能恢复走路,你也不用想再让我伺候你了。”她声泪俱下地说。母亲向来不喜欢将情绪示人,今天看起来一反常态,其实是长期委屈和伤心的一种宣泄与爆发。父亲听后偷偷抹泪,我只能好言宽慰,事已至此,只能劝母亲安心养病,我们帮助她做好每日腿部的康复训练,期望百天后她能继续加入老姐妹的锻炼队伍里。
刚刚看到史迈在《育列》中的一句话“人要是能活两次就好了,一次用来听话,一次用来反抗。”可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活出自我,大多数人都是“逆来顺受”的啊!
别等来日方长,学会珍惜当下。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