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从小我们就从课本上背会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走过半生,我虽不能说“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但回顾50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总觉得有好多的遗憾。尤其是昨天朋友圈中看到了同学转发的“玲的演讲”,对我触动很大。
玲是我高中的同学,她如今在我省一高校任教。在母校成立120周年的时候,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她走上舞台,从“学在SD”、“住在SD”、“教在SD”、“爱在SD”几个层次,递进式地回顾了自己从一名大学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博士后的心路历程,近半个小时的演讲,情真意切,洋洋洒洒,真的是文采斐然,名师风范,相形之下,我不免有些感慨,有些怅然。
直到现在,每逢我去商店买衣服,所有的服务员都会不约而同问我一个问题“你是老师吧?”仿佛我的额头赫然写着“老师”二字,其实我只是当了一年老师就改行了,许是我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随处体现的都是老师的样子,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师气质?
毕业后,我在县城一中学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代课不发愁,但是经常由于班主任经验不足而时时哭鼻子。虽然为师一年,但是我已经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班里的60个学生,我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层次地给他们布置不同的语文家庭作业:好学生作业可以不做,回家后必须多读课外作品,以便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注重他们的书写,要求他们认真练字,告诉他们字是人的第一印象,练好一手好字会让他今后走入社会受益无穷。
我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仔细想想这也是我改行二十多年后街上偶遇我代过的一名学生,他立刻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把我拉进班级群的原因,可能是源于他们对曾经带过他们一年课的我的喜欢吧!平日里我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没有老师的威严,我更愿意做他们的知心大姐姐,和他们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记得那年寒假,学校挑选年级前100名学生补课,当我讲完作文课后,其他班的同学和我的学生反映“你们老师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课讲得真好。”当时,初为人师的我心里有些沾沾自喜。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作为一名老师,讲课水平能能得到学生们的赞许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然而,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还是弄得我精疲力尽,心有也力不足,最终,一年后,父母找关系给我转到了行政单位。走过半生,我终于明白以我的性格,根本不适宜“从政”,只会埋头苦干,不会和领导“推销并亮出自己”,自然平日里工作领导会想到你,评优提拔就又把我忘到九霄云外了。
往事不堪回首,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曾记得从教一辈子的母亲曾希望我将来做一名老师,继承她的衣钵;初中班主任也曾建议我上师范;大学同学则和我说“以后你一定是我们同学中的骄傲,会是一个好老师。”旁观者清,也许他们早已看出我“适宜”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只是我当局者迷罢了。
试想,如果我当时没有改行,也许会凭着我的真才实学在教育战线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做出一定的成就。但班主任工作辛苦,我定不会有多少时间用来陪儿子,又谈何相夫教子?在行政单位工作,时间相对充裕,我有更多的精力顾家里,做丈夫的坚强后盾,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工作之余,我一门心思注重培育儿子,如今,丈夫还算事业有成,儿子也成了一个准博士,这些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权衡利弊,看似我没有实现了自身价值,但老天回报我的已经很不错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常乐才好。只是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深耕种,方能做出一番成就。这是玲演讲中的切身体会,也是我的半生教训。
曾国藩曾说过“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往事如烟,过去的既不能改变,也不能抹去,让过去过去,才能让未来到来。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