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西霍山窑考察略记

(2018-10-12 09:06:10)
标签:

收藏

原创

杂谈


皖西霍山窑考察略记

过去读介绍安徽古陶瓷的书籍里,在讲到皖西时总要说到霍山下符桥窑,给人印象是宋代时专烧黑釉瓷器的一个窑址。后来在网上看到了一些粗略介绍的文章和皖西博物馆里所藏的几件霍山窑瓷器,初步有了一些概念。一直想着能去窑址看看,在古玩市场咨询六安的古玩贩子时,被告知窑址已被政府用围墙圈起。此念便又搁置了。

今年六月间收到了一件黑釉水盂,总觉得是霍山窑的,家里还有一些出自六安的古瓷,至今也断不了窑口,于是下定决心还是要去看看。

722日是周日,于是与朋友自驾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古窑址考察之旅。早晨八点从合肥出发,经过二个半小时便来到了霍山县下符桥镇。来到镇上,一路问过去,过了一座桥,很快便来到了窑址附近。

与之前想象的不同,并没见到什么围墙和古窑址标志。过了桥不到200米便来到了一个小村子,在一户村民家门前的空地上停好车,便到路口询问老乡窑址所在。老乡说,路对面的的房子后面就是。

过了马路,沿着土路往有房子的地方走。眼前村民的房子并不密集,掩映在各种说不清楚树木之中。走不远果然在一个房屋的后头,看到了长满树木和灌木的小山丘,目测相对高度仅十多米。有一条小路蜿蜒向上,路面上已经有很多碎瓷片了,我们知道我们已找到了窑址。

心情很激动。也顾不得天热和蚊虫叮咬,沿着小路直接往山丘顶部攀爬。果然在顶端见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保护碑,标明了保护范围,新老碑有三块。站在碑旁环顾四周,其实山丘并不高,所见到的窑址面积也不算大,尽管到处草木茂盛,行走也颇困难,但脚下到处都是瓷片。于是乎,弯腰弓背,扒开荆棘,手脚并用便拣拾了起来。在下来的路上,居然还捡到了深嵌于地面的半个陶铃,令我顿感心旷神怡。

http://s14/bmiddle/007iEOMZzy7o4Q0tjKl1d&690

盘桓有一个多小时,捡了一些瓷片,已是汗流浃背,手臂上被蚊虫盯了几个大包,有痒痛的感觉时发现一个毛喇子虫还爬在小臂上。难受、恶心,但看到这些瓷片便觉得值了。

正在我们拣选瓷片时,山丘前房屋的主人出来大声告诫我们,“表面捡几块可以,但不能挖土”。好家伙,原来我们一直都被人在监视着,好在我们很规矩,并无动土之念。可能看我们也不象是盗掘古物的,女主人便与我们攀谈了起来。

她告诉我们,早年他们家在此盖房,挖地基时挖出了很多动物俑,都用麻袋装,后来都送人了。她说家里还剩下半个残的,临走时也送给了我们做标本。旁边还有一位农家妇女,直接从家里拿了个黑釉行炉,口残,说是窑上拣的,半卖半送给了我们。

回来的路上,在六安古玩市场进行了考察。一些店家对霍山窑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市场也鲜有此窑口产品,仅在一家店里见有一个残的双系壶。这可能与霍山窑烧造时间较短有一定关系。

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瓷片有碗、壶、罐、灯盏、动物俑等,都是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另外,此行至少还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是在釉色上。从瓷片看,霍山窑的确是烧造黑釉瓷的窑址,在窑址也别无其他发现,但釉色纯黑的少见,实际上偏向褐色的较多,这可能与烧造时还原气氛的掌握技术有关。釉色多亚光,明亮的较少,仅见于少数俑。这可能与烧成温度不够有关,窑址瓷片有很多出现生烧现象。

二是在器形上。从窑址瓷片看,霍山窑主要产品还是碗和壶,壶有双系和四系,是该窑的一大特色。所有壶的底部均为挖底,学界叫“圈底”,有明显的弦纹,这也是与同时期其他窑口黑釉罐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碗有大小之分,小碗较精致,但并不是同时期其他窑口所生产的盏,也就是说霍山窑并没有黑釉盏而只有黑釉碗。这种现象还值得研究。实际上,不独霍山窑,唐宋时期安徽境内窑口众多,均未发现黑釉盏。另外,灯盏、陶玲以及动物、人物俑是该窑的特色,安徽同时期其他窑口不多见。

三是在烧造技术上。霍山窑也是龙窑,但目测山丘较矮小,可能会影响效果。一些瓷器的生烧可能与此有关。窑址发现有窑柱,但匣钵较少,从瓷片看,可能大部分瓷器还是明火烧制。碗类主要还是支钉叠烧,虽可以提高产量,但质量难以保证。从窑址发现一摞烧瘫了的小碗标本,象压塑饼干一样,达10件之多。

四是在质量上。从窑址堆积看,霍山窑仅在宋代烧造,瓷片前后连贯,但时间不太长。尽管不是同时期名窑,但就窑址瓷片和出土完整器看,有些瓷器的质量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有自身特色。皖北大运河出土的一些黑釉瓷器,包括陶铃等,与霍山窑的相似度都很高,可能就是这里生产的。

总之,霍山窑是宋代安徽境内、特别是皖西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址,其所生产的黑釉瓷器有自身特色,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当然也非常值得收藏。

下面是此次考察所收集到的标本。简介如下:

http://s14/bmiddle/007iEOMZzy7o4jS2RE97d&690

1a1b是一摞子小碗的标本。小碗叠烧,口沿外撇,发色纯黑。仔细数下来,竟有十层。

2a2b是一个残碗的正反两面,黑釉发色较好,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足为挖足即圈足。

http://s13/bmiddle/007iEOMZzy7o4jZGDFibc&690

 

3是大碗的正反两面。黑釉发色不纯,偏褐黄色。内施满釉,有5个支钉,外施釉不及底,圈足。

4是双系壶的残顶。仅剩半个肩部和一个系,发色达到此窑口的正常水平,与皖西出土器物基本一致。

5是一个瓶口和2个瓶底。此标本显示,口为唇口;底为圈足,内可见弦纹,施釉不及底。

 

 

6为大壶的顶和底部。此壶的顶部有双系,口部已烧塌,呈椭圆形。底部为壶的内部,施满釉,圈足。

7为各种不同的碎瓷片,既可见釉色的多样性,也可观察胎质状况。有生烧现象,即象夹心饼干一样。

 

 

8为各种系,基本上都是条形系。

9为残的人俑象。仅剩半身,捏塑而成,双手呈交叉状,全身施黑釉。此类俑多生动传神,为霍山窑的特色产品。

10为残陶铃。方形钮,有孔。下部椭圆。全身无釉。此铃与同时期其他窑口所产陶铃基本一致。

下面是在窑址所购的行炉。生烧。

 http://s10/bmiddle/007iEOMZzy7o4kav0mJa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