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宣州窑”(5)

(2018-10-04 06:55:09)
标签:

杂谈

原创

也说“宣州窑”(5

--兼论唐宋时期皖南地区制瓷业的生产格局

 

五、晚唐五代时期皖南制瓷格局

有必要探究晚唐五代时皖南制瓷业的基本格局,这对界定和理解宣州窑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至关重要。从近几十年来的皖南古陶瓷考古发掘来看,晚唐、特别是五代时,在大量唐代古窑继续生产的同时,皖南地区几乎同时又出现了2只陶瓷生产的新生力量:一只是存在于古宣州境内的繁昌窑系,主要生产青白瓷或白瓷;另一只是古歙州境内的绩溪霞涧窑和歙县竦口窑系,主要生产另一种青瓷。

这样,五代时皖南地区客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瓷格局:一是原宣州窑系的继续;二是本州繁昌窑系的兴起;三是近邻歙州霞涧、竦口窑系的崛起。这三个窑系各有分工,相互竞争,窑火又延续了二、三百年,南宋以后在景德镇制瓷业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后相继衰颓、消亡。下面是唐五代时期皖南3个窑口生产的执壶,可见其差异性还是十分明显的。

http://s7/bmiddle/007iEOMZzy7o7blOS4C16&690

繁昌窑位于繁昌县,窑址以县城南郊的柯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和西郊骆冲窑为主要代表。南郊柯冲窑规模最大,且分布集中,是繁昌窑的主体;西郊的骆冲窑规模较小,烧造时间较短,但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明显高于柯冲窑,是繁昌窑早期阶段的代表。

繁昌窑系,则还包括古宣州境内的泾县晏公窑等。晏公窑位于县城东南部约10公里处的群山之间,西临琴溪河上游。窑址有近一半专烧青瓷,始烧期在唐代,是受唐“宣州窑”的影响;另一半烧造白瓷和青白瓷,时间在五代、北宋时期,显然是受“繁昌窑”的影响。晏公窑白瓷胎色白,胎质细腻坚致,胎釉接合紧密,器表施釉均匀,滋润光洁。

繁昌窑系之所以会在五代时宣州境内兴起,目前学术界给出的理由大致如下:晚唐时期北方动荡致使大量官民南迁,其中带来了北方的制瓷工艺;晚唐五代时宣州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制瓷业有基础且有市场和需求。另外,安徽北方六朝至唐代的宿州窑、泗州窑和唐代时萧窑都能生产白瓷,这对南方肯定有影响,特别是繁昌在五代时发现了适合制造白瓷的瓷土和高岭土,这些都是繁昌窑兴起的原因。至于繁昌窑在五代时的繁荣,首先要取决于繁昌窑胎釉的“二元配方”和部分匣钵装烧技术,使繁昌窑得以创烧出高质量的影青瓷,成为了中国影青瓷之祖。可以说,创新和新产品仍然是宣州窑的繁兴之路。当然,五代时南唐朝廷及官员对繁昌窑瓷器的肯定和使用,也极大地促进了繁昌窑知名度的提升和产品在南唐范围及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流布。

繁昌窑在五代时仍属宣州所辖,就这种意义说“繁昌窑”是“宣州窑”可以说的通,但同时在宣州境内仍然有唐时遗留下来且还在生产的大量窑址如何界定?从“繁昌窑”的起源、烧造工艺特别是青白瓷产品特性看,似乎与唐时“宣州窑”毫无关系,把两者都说成是“宣州窑”显然是勉强。如果这种命名方式可以成立,那么在临近歙州几乎同时产生的“霞涧窑”、“竦口窑”等岂不是都要称为“歙州窑”了,实际上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玩界都没有这种说法,因此冯先铭早年不认同此说是有道理的。在1995年全国古陶瓷年会上,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给予了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首次统一称其为“繁昌窑”而不是“宣州窑”。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已成学术界共识,现在看来确实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唐时皖南有二州,即宣州和歙州,宣州属江南西道而歙州属江南东道。唐时宣州制瓷业受长江水运的影响而发展壮大,以至于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宣州窑”,而歙州唐时仅在新安江边的休宁有一个“崖前窑”,仅能生产黄褐釉的碗、钵等器物,烧造时间很短,所以历史上也就不存在“歙州窑”之说了。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歙州境内出现了一些新的窑场,如歙县的“竦口窑”和绩溪的“霞涧窑”。这些窑场虽生产的产品有所不同,但都是一种略发灰或翠青的青瓷,烧造方式也大体一致,五代时以支钉叠烧为主,后期精品以匣钵装烧。

霞涧窑,位于绩溪县城西北约2公里霞涧村。1984年发现,烧瓷时间为五代至北宋,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其中以青釉为主。器形有各式碗、壶、盘、罐、盆等,与同时期宣州窑相比,胎质细腻,釉质滋润,胎釉结合较牢。

歙县竦(sǒng)口窑,在今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100米处。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也有少量壶、罐、灯盏等,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胎、釉特征和烧造方法与霞涧窑多有相似。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根据窑址残器的特点分析,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

就目前皖南古窑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看,霞涧窑、竦口窑也是一个窑系,到宋代时这个窑系已发展到很多窑口。就目前所知,古宣州境内的泾县在五代时也曾受到这个窑系的影响。

琴溪古窑址,在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陶窑村。村庄四周有小山,均为不太高的丘陵,现发现有两处古代青瓷堆积层。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此处主要烧造青瓷器,有碗、壶、罐等生活用具,烧造方法是用支钉明火烧造。从窑址残器观察,胎、釉与当时水阳江流域的宣州窑口产品有区别,而与霞涧和竦口的五代产品颇相似,特别是一些器物腹部的“出筋”效果和五瓣葵口造型,更是霞涧、竦口窑在皖南首次使用。因在遗址上发现刻有“宣”字窑具,又为宣州所辖,因此至今仍被部分同志认为是“宣州窑”。以出土器物观察,此窑址属霞涧、竦口窑系似为更妥。

此外,皖南还有一些窑口属这个窑系。如黄山区碗家冲古窑址,位于黄山区城北1公里的甘棠镇立新村汪家自然村。窑址为二山夹一冲的山坡地,瓷碗数量最多,以烧制民用碗为主。釉色多青釉,少数青黄釉、黑釉。年代为五代至宋代。绩溪县临溪镇湖里窑址,主要烧造青釉碗、盏、盂、瓶、钵等器具,碗、盘多葵口式,支钉烧造,年代在北宋时期。旌德县兴隆乡湖田窑址,主要烧造青釉或酱釉罐、碗、壶等生活用具,年代在宋代。潜山县余井镇虎形岗窑址,地处丘陵地带,临近大沙河和皖河,主要烧造青釉或酱釉碗、罐、壶、碟、杯等日常生活器具,年代在宋代。枞阳县枞阳镇葛腾山窑址,主要烧造青釉或酱釉壶、瓶、罐等日常用具,年代在晚唐至北宋时期。这个窑系以青釉碗、盘为主要特征,宋代时影响已从皖南扩展到长江以北的枞阳。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