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宣州窑”(1)

标签:
杂谈原创 |
也说“宣州窑”(1)
--兼论唐宋时期皖南地区制瓷业的生产格局
一、已有解读
1、繁昌窑说。早在1958年,张道宏(1)等就认为,繁昌窑“从地理位置上观察,它可能与宣州窑有关。”南京博物院在此前也曾推测南唐二陵出土的白瓷可能就是宣州窑的产品。这种观点一度很流行,但1973年著名陶瓷史专家冯先铭(2)并不认同此说,而仍然将“宣州窑”列入未发现尚待调查的瓷窑之内。
2、泾县摇头岭窑说。1984年,李广宁(3)对泾县琴溪窑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当时可能主要是基于在窑址中发现了刻有“宣”字的窑具,加之泾县有“宣纸”和“宣笔”,初步认定此窑为“宣州窑”。
3、芜湖东门渡窑说。谢小成(4)认为,“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芜湖东门渡窑而言”,同时也认为,“从广义上讲,宣州窑系指古宣州境内有相承关系的窑址。这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摇头岭、窑峰和繁昌柯家村、骆冲窑的影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
4、宁国窑说。2004年,宁国也发现了一处古窑址,经鉴定初步认定为宋代古窑残次品堆放点。其中出土了一件题款式四系残瓷罐,题款为“宣州官窑”四字。周涛、陈勇在《北闸古窑址抢救发掘清理报告》中认为:“宁国丰富的陶土、瓷土、紫砂资源,为古代宁国陶瓷工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基础。因此,本次发掘出土的题款式瓷罐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宣州官窑’就在宁国。”
5、明代窑址说。王业友(5)认为,“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宣州窑是明代的瓷窑”,他还以明代方志中有宣州“岁贡官瓶”的记载判定宣州窑“是具有官窑性质的”,但在经过对众多窑址的分析后,认为“宣州窑”可能烧造青花瓷但目前还没有被发现。
6、多窑口组合说。有些同志并不同意上述单一窑口之说,而更多倾向于多窑口组合构成“宣州窑”。张勇(6)认为:“宣州窑作为皖南展为皖南地区诸窑,这是历史发展“酒色”败国,此一历史世人地区一代名窑,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窑场,而应是一群窑。”主要观点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由官窑过渡的历史见证”、“摇头岭和骆冲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瓷器的过程中,为了严格的产品釉色、胎质与摇头岭窑产猛进的鼎盛期”。同时进一步认为,“通过对宣州窑的演变过程的认识以及遗存年代南古代地处吴越,这里所生产的是以烧造青白瓷而闻名于世。根划分的原则,因而认定它的起源时间应在晚唐,下限则是在南宋”。
但胡欣民(7)则认为,在古宣州境内发现的繁昌柯家村窑、泾县琴溪窑和芜湖东门渡窑,“这些窑之间的产品无论从工艺还是釉色、造型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没有什么联系,你能将它们说成宣州窑系或都属宣州窑吗?。”因此,“只能说明古宣州窑是一处窑厂,而不成为窑系”。
7、宣城水阳江流域窑系说。这是目前文管部门的基本看法。2010年8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宣州区狸桥镇山岗窑址和古泉镇凤头村窑址实地考察后认为,宣州古窑址分布面积大,器形多样,质地较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从己有的发现看,宣州窑分布较广,大部分沿水阳江、青弋江而建,如宣州区狸桥镇小河口窑址、狸桥镇山岗窑址和古泉镇凤头村窑址,仅宣州区最北部的狸桥镇就有古窑址十几处。小河口古窑址堆积层高达6米,窑址内现存有大量残器及碎片,以此断代烧造年代确为唐代。
因此,宣州市文物部门认为,“宣州窑”应该是指沿水阳江流域,以烧制青釉产品为主的一系列时代风格相近的群窑构成的窑场,分布范围包括古宣州境内的宣州、郎溪、泾县、宁国等地。进一步的推论是,古宣州境内应该存在两个窑系:一是沿水阳江流域形成的以东门渡窑、山岗窑、小河口窑、琴溪窑为主的青釉窑系;二是沿青弋江流域形成的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一青白釉窑系。
未完待续。
http://s9/bmiddle/007iEOMZzy7oWmZuvvGc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