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执教人:叶福根
(2018-12-11 14:30:25)分类: 教研活动 |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集合思想。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4、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用集合的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略)
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一、谈话引入:
师1:元旦快到了,为了庆祝元旦,学校将要举行跳绳和踢毽子比赛,下面是三(1)班参加的学生名单。
跳绳 |
杨明 |
陈东 |
刘红 |
李芳 |
王爱华 |
马超 |
丁旭 |
徐强 |
|
踢毽 |
刘红 |
于丽 |
周晓 |
杨明 |
朱小东 |
李芳 |
陶伟 |
卢强 |
|
师2:你能知道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几人吗?参加踢毽子比赛的有几人?
二、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1、三(1)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生:17,16,15,14……(板书)
2、师:一个看起来像是一年级水平的问题,怎么会出来这么多种答案呢?
生:……
师: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3、调整: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他们参加比赛名单的前提下,作出调整,让别人很清楚地看出一共多少人?
三、绘制“维恩图”,解决问题。
1、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分析、理解。
3、教师用课件演示分析过程。
4、认识集合图,介绍维恩图。
(2)让学生动手画出集合圈,并填入姓名。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填写集合圈。
(4)指导: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为了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地表示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5)感知集合图的各部分代表意义。
(6)让学生整理自己的集合图。
5、看图列式解答
方法一:8+9-3=14(人)
方法二:(8-3)+3+(9-3)=14人
四、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1
五、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